如何穿透新冠肺炎疫情迷雾看清全球经济本质?
彭博经济(Bloomberg Economics)在近期出炉的一份《彭博经济研究报告》中,使用了高频另类数据( high frequency alternative data,)以天为单位来观测全球经济状况。
“在疫情状态下,经济的下滑发生得太快,复苏也开始得太快,如果这时候还看月度和季度数据,那就太晚了,会错过经济变化的趋势。”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表示,而在使用该类数据进行监测后可以看到,种种迹象表明,很多发达经济体实际正在进入二次衰退,但由于中日韩等亚洲经济体更快地控制了疫情,加之世界对其生产的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一直有需求,所以这些经济体在2021年将会比许多其他经济体表现更强劲,前景更光明。
他解释道,通过对经济历史的观测可以看到,V形复苏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时候发生的是L形复苏,“不过此次对于中国来说,我认为V形复苏还是有希望的”。
欧乐鹰还在采访中展望了美国未来的贸易政策走向,他认为,未来美国的贸易不确定性会减小,不过他不认为美方会重返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或急于加入(类似的)新自由贸易协定。
“全球V形复苏很难,但中国是例外”
第一财经: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将呈现V形复苏还是L形复苏?
欧乐鹰:当大多数投资者想到经济衰退和复苏时,他们想到的是V形复苏的概念:经济产出水平先降低到衰退状态,然后回升并回到衰退开始之前的轨道上。这是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想法,但我们在回顾了50年的经济史并观测了36次经济衰退之后发现,实际上V形复苏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时候发生的是L形复苏。在L形复苏中,产出水平先下降,然后有所回升,但它永远无法回到衰退前的增长轨道中。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一切都支离破碎了。人们失去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并可能淡忘自己的技能,从而失去了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企业会破产,但当企业破产时,许多有价值的技术和生产力也丧失了。此外,在有些情况下,银行也会破产。总之经济衰退越深,被瓦解的东西就越多,就越难以实现V形复苏。
当我们观察市场对疫情衰退后全球复苏的预期时,我们发现,市场预期的不是一个完美的V形,但至少是一个不完全形态的V形。但以历史经验看,实际上是很难出现一个不完全的V形复苏的。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也许市场对2022年、2023年、2024年的复苏前景过于乐观,要想让经济产出回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趋势会比较困难。
但现在我应该提到的是,中国是个例外。因为虽然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了下滑,但也恢复得相当快。所以,尽管第一季度时中国经济有些东西被破坏了,但与美英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损失并不严重。所以对于很多发达经济体来说,V形复苏看起来很难,但对于中国来说,我认为V形复苏还是有希望的。
第一财经:如何看待全球第二波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欧乐鹰:我不是一个流行病学家,所以我不能分辨哪些国家会有第二波疫情。但是根据我们目前看到的数据,中国、日本和韩国是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
同时,即使世界经济进入衰退,但仍对在亚洲生产制造的商品有大量的需求。比如,我们都坐在家里工作,需要使用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对电子元件是更大的需求。而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是该供应链的核心,所以,这对亚洲的出口是积极的。而且,全球对医疗设备、口罩、呼吸机等抗击大流行病所需的东西也有巨大的需求,而这些东西很多也是亚洲制造的。
第一财经:彭博经济在报告中使用了高频另类数据来观测经济,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指标来观测经济情况?
欧乐鹰:在正常情况下,投资者、经济学家或政策制定者都会参照月度和季度数据来了解经济。所以我们会看的是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或者是失业率数据。但在疫情状态下,经济的下滑发生得太快,复苏也开始得太快,如果这时候还看月度和季度数据,那就太晚了,会错过经济变化的趋势。
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使用了一些真正的高频数据,比如交通拥堵情况、公共交通的使用情况或者电力需求的数据,这些数据允许我们以天为单位观测。我们把这些高频数据,通过数据过滤来增加统计信号,减少统计噪声。这就导致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更清晰的经济读数,我们用它来衡量衰退的深度以及复苏的速度。
这一结果是,我们发现世界经济在3月和4月同步崩溃,5月同步复苏。而现在,种种迹象表明,很多发达经济体实际正在进入二次衰退。比如法国、意大利以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因为他们现在面临着更多的病例。我们的活动指标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又在减少。
所以,对于2020年的全球经济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坏消息。但是因为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些亚洲国家更快地控制了疫情,再加上世界对它们生产的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一直有需求,所以它们在2021年将会比许多其他经济体表现更强劲,前景更光明。
“预计未来美国不会重返CPTPP”
第一财经:如果拜登能够就任,对全球贸易来说是个好消息吗?
欧乐鹰:我认为这要分两个层面来看,一是美国对贸易的战略导向,二是美国用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策略。
在过去的四年里,美国一直对贸易抱有相当大的仇视心理,而美国所使用的策略也相当难以预料。比如,有时政策会通过推特宣布,有时在周一出台了一个政策,然后在周二改变,又在周三再次改变。不确定性是非常高的。
如果拜登上台,情况会怎样呢?我认为,美国仍会部分保留其对贸易的抗拒,以及在贸易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上保持谨慎态度。我不认为这会像此前那样极端,但我认为过去四年我们学到的一件事是,很多美国人在自由贸易中丧失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人也很重要,他们在政治上有发言权。我认为这意味着拜登不会回归到那种完全的自由贸易的议程。会有一些回归,但不是所有层面的回归。
在区别上,如果拜登上台,预计其政府将更透明,在程序上更细致。政府在推行某个战略的时候,人们会明白那是什么,而且会有一个讨论政策的程序。一旦政策决定了,它将是相对确定的。所以我们在目前看到的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在未来会减少。
第一财经:未来美国会重返CPTPP吗?
欧乐鹰:老实说,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所以可能拜登团队已经对此有鲜明的立场,但我不知道,我的猜测是不会。我认为我们不会像在目前看到的那样。但我也不认为他们会急于加入新的贸易协定。
第一财经:你是否有注意到一些其他国家订单在疫情期间转移到了中国这一现象?
欧乐鹰:我没有主动注意到这一点,但我听到了同样的故事,因为世界上很多工厂都因为疫情而关闭了,而中国的工厂还开放着,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订单来到了中国。
我不知道(中国是否会留住流入的订单),但在贸易中,有一个东西很重要,那就是价格。此前纺织业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和孟加拉国是有原因的,因为印度现在比中国便宜。但另一个对贸易很重要的东西是确定性。当你下订单的时候,你想确定这个订单会被完成。我想,当疫情结束后,企业会从这两个点来思考。他们会想,似乎中国可以提供更多的确定性,但印度更便宜,他们会权衡这些事情。
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的未来是出口纺织品。我相信今年能拿到一些业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促进,但是中国要向价值链上游移动,着力在更多的高科技产品上。我想如果纺织品生产转移到印度和孟加拉等地,那只是一种自然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