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老牌网贷平台近日宣布良性退出P2P业务。此外,银保监会日前透露,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的机构数量已从高峰时期约5000家下降至3家。伴随P2P市场剧变,与网贷、互联网金融关联密切的融资性信保业务正在经历阵痛,从事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也纷纷谋求从被动风控向主动风控转变。
网贷平台的变局
“从今日起,你我贷正式告别P2P。”11月10月,老牌网贷平台你我贷发布公告表示,“在监管指导下,截至2020年11月10日,你我贷的P2P在贷余额已经全部清零。所有出借用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均已得到兑付,借款用户还款功能将继续保有,不受影响。”
这一官宣,意味着该公司P2P业务实现良性退出,其母公司嘉银金科彻底转型为一家为持牌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互联网信贷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
10月,知名借贷平台拍拍贷发布公告称,截至2020年9月,拍拍贷在监管指导下,基于保护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利益的原则,已经完成存量业务的清零和退出。
“目前拍拍贷已经成功向助贷平台转型,致力于为有借款需求的借款人匹配适合的持牌金融机构资金。”公告显示。
自互联网金融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不少平台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谋求转型。也有一些“问题平台”或是黯然凋零,或是被立案调查。
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的机构数量已经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融资性信保起风波
P2P业务的风险暴露和平台出清,也让与网贷业务息息相关的信保业务经历了不小的风波。
据记者了解,很多网贷平台均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在网贷业务的信用保证保险上开展合作。此类合作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在于,为保障出借人资金安全,将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分析人士指出,P2P机构牵手保险公司,引入履约险,对投资人账户、资产等安全做出保障。但随着网贷行业暴露的风险飙升、平台出现违约潮,信保业务风险快速聚集,风险事件开始涌现,部分保险公司“踩雷”,一些财险公司相关业务开始转盈为亏,给公司业绩造成重大拖累。
保险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财险公司经营陷入行业性亏损,主要是受信保业务拖累。
此外,由于一些保险公司风控不到位,开展的信保业务实际上为“通道”业务,更多是满足银行等放贷机构的合规要求,不承担实质信用风险,有的因此在保险公司和网贷平台矛盾集聚,甚至对簿公堂。很多“xx普惠”“xx消费金融”“xx贷”字样的平台,被消费者频频投诉维权。
如在互联网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就有网友投诉个别互联网无抵押现金贷平台私自“扣风险保险保证金”。在互联网投诉平台“聚投诉”上,某消费者日前投诉,发现其在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借款存在扣除保险费、担保费等费用,而其本人并不知道平台和相关保险公司给其投了保,自己没收到保单,也没收到短信、电话提醒投保成功,表示是在“非本人签字情况下出现多份保险”,要求维权。
保险公司提升风控
业内人士认为,信保业务前三季度承保大幅亏损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承保时没有穿透底层,对周期因素过于乐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和居民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偿债能力减弱,融资性信保业务的压力随之而来。
市场上很多出问题的融资性信保业务中,往往存在信息真实性、完整性不足,风控能力、模型手段跟不上的现象。部分保险公司独立风控能力不强,对借款人的风险审核管控主要依赖合作助贷机构,以协议方式将核心风控环节委托助贷机构,并要求其提供相关反制措施或兜底承诺。
有分析称,这一合作模式容易引发诸多风险。如助贷机构为扩大规模,粉饰投保人信息,导致保险公司承保质量下降、赔付率升高;助贷机构销售不规范,财险公司难撇关系,造成声誉风险和投诉举报风险;保险公司难以掌握借款人真实信息,承保业务存在虚假、诈骗等风险。
保险公司的主动风控至关重要。银保监会多次出台文件,对融资性信保业务作出规范和指引。如5月发布的《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全面收紧对保险公司资本和运营的要求,配套的统计制度也将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9月发布的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保后管理操作两大“指引”,明确强化销售环节透明性,强化风险审核独立性,强化合作方管理,建立保后监控指标和标准等要求。分析人士预计,短期内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的主体会减少,相关业务会继续经历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