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鹤
即便农产品价格跌了,也能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保险+期货”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战近期在各省陆续拉开序幕。
“承保1800吨鸡蛋,货值超过1000万元,惠及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最终赔付总额33万元,赔付率高达72.3%。”这一串数字诉说的,是在贵州证监局的积极引导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力支持下,由浙商期货携手太平洋财险在贵州省从江县成功开展的鸡蛋“保险+期货”项目,也是贵州省首单落地的理赔项目。
事实上,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保险+期货”自2016年以来连续五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如今这一金融扶贫新模式已成为资本市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见证。
“保险+期货”
一笔划算的经济账
算下来,这是一笔“旱涝保收”的好买卖,企业不仅稳住了收入、减少了损失,生产经营也得以正常开展。以获赔企业贵州乡滋源为例,1800吨鸡蛋保费共计49万元,本次获赔33万元,扣除公司自缴保费6.8万元,还有26万元多的“收入”,大大减轻了企业因鸡蛋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这一切要归功于该企业此前购买的一份由期货市场进行“再保险”的保险。而今年以来,不止贵州省,其他省份通过“保险+期货”实现赔付的例子也频现于网上。
对此现象,贵州证监局表示:“国内保险+期货业务试点始于2015年,截至目前,全国项目已超500个,品种已扩展到玉米、鸡蛋、大豆、棉花、白糖、苹果、天然橡胶等七大类农产品,涵盖云南、重庆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那么,何为“保险+期货”模式?此模式又如何助力脱贫攻坚?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常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保险+期货模式是将两种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融合起来,实现风险的有效转移和分散。企业(或合作社)向保险公司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政府或有关部门(如商品交易所)提供保费补贴,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再将风险转移到期货公司,以对冲农产品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目前,农产品的保险+期货项目主要通过将金融工具应用于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帮助贫困户或者贫困地区企业实现产品价格风险的对冲,让贫困户和贫困地区企业专注于农作物种植的本行,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于贫困户和贫困地区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天示(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峻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保险+期货业务对贫困户和贫困地区企业提供价格保障、价格保险,是帮助贫困地区脱离贫困的有利金融工具,对国家扶贫攻坚工作有积极作用。”
在范峻看来,在政府、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保险+期货”模式在过去的几年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趋近成熟。
抢抓政策优惠时机
扩大“保险+期货”覆盖面
“贵州省首单保险+期货落地后,在多方机构的通力合作下,在9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全面铺开。所有项目保费均由大连商品交易所补贴70%,期货公司补贴15%-30%不等,农户或企业最多承担15%,大大激发了农户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已累计为1.41万吨鸡蛋、17.4万头生猪的饲料和30万羽鸡的饲料提供了价格保障,惠及1.4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我省农业农户真正找到了一门既能转移价格风险又能保障收入的新生意经。现已有6个保险+期货项目进入理赔期,涉及金额159.46万元。”对于后续进展,贵州证监局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道。
谈及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全面覆盖这一问题,贵州证监局进一步表示:“在首单业务落地的基础上,我局抢抓大商所出台针对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优惠政策这一时机,联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第一时间向辖区期货经营机构、企业及农户进行政策宣导,大力推动我省9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全面开展保险+期货业务。同时,考虑到大商所优惠政策原则上按一县一项目方式进行支持,我局指导同一区域内的多个期货经营机构对项目进行整合申报,进而扩大政策受惠面,实现我省9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保险+期货项目全覆盖。”
对于未来发展,范峻认为,“保险+期货”业务模式预计将向除了贫困地区之外的其他领域拓展。此外,“保险+期货”业务所覆盖的品种将会不断丰富,会更加激发类似于种植户、养殖户、加工企业等抗风险能力弱的市场主体的参保热情。“我期待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发展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有力的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