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不要建百亿量级的大型科学装置,又该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学家激烈争辩的话题。早在2012年,中国高能物理学界就讨论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建设,但遭到了杨振宁等科学家的反对。反对理由是超大撞机造价昂贵,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而且对于寻找“超对称粒子”没有帮助。
对此,2016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对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对于超级对撞机的项目当然有一些不同意见,大家认为百亿量级的造价高,但是现在上海正在建设的自由电子激光项目,花费也达到了百亿级,我们中国其实已经到了应该投资百亿科学装置的时候了。”
量级的提升是必经之路
上海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技术来源于国际直线对撞机。王贻芳表示,如果没有过去30年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发展,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光源装置很难建成,这些装置的核心技术都来源于高能物理。
他指出,欧洲、美国在五年、十年前投入的基础科学大型装置项目的规模都已经达到了百亿量级,而中国目前大多数的科学装置仍然停留在十亿、几十亿的量级。但从GDP来看,中国已经和欧洲相当,并且有望赶超美国。
“量级的提升是必经之路。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科技领先的国家,能够在基础科学、技术领域引领国际,有若干大型的百亿量级科技项目是必然的。”他说道,“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人反对,但再过三五年,我相信反对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会认识到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在谈到CEPC的建设进展时,王贻芳预计,可能还需要花三年至四年的时间对目前的工作进行优化,之后才能真正开始投入建设。他表示:“我们一方面在优化设计,另一方面也在进行关键技术的预研,使得它的设计无论是在指标、经费和难易程度上都能达到相对平衡。”
CEPC概念的提出早于欧盟提出的未来环形对撞机(FCC),经过充分国际交流,目前两个方案的设计都基于100公里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据初步预估,CEPC一期项目的投入接近400亿人民币。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CEPC落地的主要力量,从CEPC初始的设计规划工作到最终的建设实施都将由高能所来负责。王贻芳表示,中国的CEPC和欧洲的FCC是直接的竞争关系。“如果一个建成了,另一个就不太可能再建,我们不需要两个功能类似的大型科学装置。”他说道,“如果对撞机让别人去建,我们会永远落后于人家,而且这种落后是30年。是愿意领先,还是愿意落后或者无所作为?我想答案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CEPC国际参与度有望达到30%
大型科学装置离不开国际科研人员的参与,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的科研影响力。王贻芳预计, 除去资金投入外,CEPC一期的国际参与比例有望达到30%左右;国际科研人员的参与度预计会超过50%。整个项目所需要的人力大约在几千人,包括学生、教授、公司工程师等。“这会对我们整个科研生态、生活环境、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王贻芳表示。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阮曼奇去年年底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的科学验证已经做到了全世界的最高水平;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窗口,告诉我们那里有东西,我们肯定应该去看一看;如果CEPC能建成,将成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真正前沿。”
大型科学装置投资量级的提升也将推动国产科研仪器迎来大爆发。一些科研创业者们都在等待借此项目开发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仪器设备,摆脱对进口仪器设备的依赖。
一位从中国科学院走出来的创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旦这个数百亿规模的项目建起来,将会带动磁场技术、微波技术、探测器、真空、电子学甚至是软件领域的众多技术创新。”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中国政府在CEPC项目中的投资占比将达到80%左右。对此,王贻芳表示:“科技发展的先进性跟体制有一定程度的匹配,如果我们的科技再往前走一步,自然就会要求有一定的体制改进。”
而伴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研成果的出现,王贻芳认为,科研环境会慢慢适应并且做出一些变化和修正。“我个人倾向于这种改革是渐进式的,我希望我们科技体制的改革是在国内和国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改进。”王贻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