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创新版图不断重塑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更强调交流与合作。
10月30日,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开幕,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个主题,共有包括6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近140位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出席论坛。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面对当前疫情等全球性挑战,世界科学界需要共同努力,共塑开放科学,共济开放人才,共促开放治理,共建科技共同体。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在开幕致词时表示,科学无国界,各国科学家、研究机构在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作出的努力,必将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将深化与上海的全方位合作,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载体,邀请各国科学家来沪参与并开展前沿科学研究、贡献智慧力量。
科学家呼吁交流合作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10月30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所以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
王志刚说,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一脉相承的,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
连续举办三届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年的主题是“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发表视频演讲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之际,有一个平台来持续有力地聚集科学界的客观理性的声音非常有必要。这能够为人类指明科学应对疫情的道路,帮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阴影。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Raymond Stevens)则认为,只有不断地推动基础科学和倡导国际合作才能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汇集全人类的智慧一起进行生物医疗的研究,才能生产出成本低廉的治疗方法,让细胞和基因的疗法,以及生物药品在全球范围内为大家所共同使用。”
在30日下午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前沿与颠覆性技术”论坛上,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解敏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产生于应用情景,使得基础研究更加注重认识趋向和应用趋向的统一。今年,新冠疫情的防控就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体现。全球科技界需要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宽阔的胸怀,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打造紧密协作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在开幕式上揭牌。基金会将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智库智慧,聚焦最热门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支持和培养全球最具创造力的青年科学家及青年科学家团队,助推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提升中国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生态建设,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并聚焦科学交流类项目、青年发展类项目、科研转化类项目、科学教育类项目四个方向。
集聚上海
科学家的聚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我国开放的窗口和科创中心之一,上海对国际科学家显示了强劲吸引力。按照规划,上海今年要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就在10月22日举行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上,作为论坛成果之一,《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发布,该系列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合作推出,今年的报告对700多名全球一线科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
报告显示,未来科学家在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之间将进一步趋于双向平衡的流动。中国、美国和欧洲作为全球科技三极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美、中欧和欧美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家流动的三大主轴。
在中国内地城市中,上海显示了最强的科学家国际流动性趋势。在现居海外城市的全球受调查科学家中,未来5年计划或考虑来上海发展的比例为4.2%,北京为3.6%,深圳为2.2%。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雪莹博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吸引力最强主要是有比较好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比如,有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此外,开放的城市基因也在吸引全球科学家方面有优势。
而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当天,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也举行了云启幕仪式,首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进驻社区。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临港新片区不仅要打造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更是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
该社区将依托上海优势,面向“国际协同创新区”重大期待、国家重特大需求,将“最先一公里”优势转化为“最后一公里”的发展动能,形成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核心区。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临港新片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把全球顶尖的人才、 科学家,创新要素集聚到上海来。借鉴国际经验,比如以色列 、 芬兰、美国的创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把全球顶尖人才聚集到一起 ,形成思想碰撞,这种创新的集聚平台不管在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都会有聚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