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主战场就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在10月23日举行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分论坛上,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发表主旨演讲时说道。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阮青透露,科技部最近配合国家规划纲要在编制“1+N”的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概念。包括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2025年要形成创新共同体的框架和基本功能。
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方面承担更多国家任务,阮青给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和考虑。
他认为,首先要促进长三角城市特别是具有创新资源城市紧密的合作。“尽管长三角一体化是三省一市的合作,但在创新领域中,中心城市创新合作的治理更加重要。”
第二,要推进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他说,目前长三角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形成了国家科技重大装置密集布局的格局,接下来希望能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装置在这个区域有所布局。
“另外,我们还在考虑推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协同攻关。比如脑科学和类脑科学,长三角集聚的资源占全国半壁江山。包括有克隆猴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还有像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科大等高校,这些机构和高校是否能组成国家队,来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落户长三角?”
除了以上三点,阮青表示,在产业链合作,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这三个方面他们也有一些设想。
比如,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正在围绕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谋划方案,“这个国家级的技术创新中心是一个新的平台,希望通过它促进长三角科研成果的转化”。
阮青最后强调,在开展科技合作、创新共治的同时,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不仅要看到已知的领域,还要更关注未知的领域。此外,除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还要善于利用别人的优势,比如深圳就善用全球、全国的资源。
最后,长三角不仅要打造“小水桶”,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好“大水桶”。“科技创新的合作一定要取长补短,不能说自己行政区域范围内什么资源都要有,什么都要做,而是需要各地锻造长板来承担国家任务参与国际竞争。”阮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