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日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土里,眼前是大片金色的稻田,叠翠的山峦连绵起伏,赣南独有的丘陵风貌向远处铺展开去,眼底一片澄澈。走在田间地头,方军总会想起他的童年,帮大伯和外婆插秧、收稻谷,那是假期的必修课。
和那些急于逃离故土、挥别贫困的年轻人不大一样,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兴国小伙选择扎根乡村,投身于一项颇为艰难的事业。
赣州市兴国县是远近闻名的将军县、红军县,出了56位共和国将军,但同时也是江西省25个贫困县之一。二十多岁的时候,方军去南昌、深圳闯荡,在那些比兴国繁盛发达的城市,也闯出了一番成绩。但他却在六年前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又在2018年加入碧桂园集团兴国扶贫项目部,成了一名扶贫人。
每次离开兴国久了,方军总是惦念着家乡,难以割舍的乡愁牵绊着他,让他没办法走得太远。“如果离家太远了,我就觉得那些东西好像也离得远了,我就还是想要回到家里面了。”他记得少年时代,提着爷爷编织的竹篓盛满一大堆糖果,各式各样热闹的传统仪式在村庄轮番上演:舞龙灯、木偶戏、采茶戏、唱山歌……这些欢腾喜悦的记忆长久地留在方军心里,在他离家只身在外打拼时涌上心头。
在外漂泊,方军最想念的还是那道家乡独有的美食。潋江水里肥美的草鱼,加上产自赣南红土的香甜可口红薯粉,两者糅合而成的传统特色食品兴国鱼丝,萦绕舌尖的滋味是他戒不掉的乡愁。“鱼丝,与你相思。”在方军的记忆中,那些物质匮乏的日子里,它一直是珍贵的食物,凝结着客家人的乡情。
兴国鱼丝,也象征着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客家文化精神,舌尖上的乡愁召唤着一批批兴国游子返乡创业,扎根故土。碧桂园集团三年来从扶贫和传统文化保护两个角度发力,帮助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鱼丝,以及当地传统行业如灰鹅、稻米等已实现产品化、品牌化,通过碧乡平台,走向全国。
致敬传统,守艺知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传统文化,已成为扶贫人的责任所在。
鱼生兴国
作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兴国95%以上的人口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方军是土生土长的兴国人。这个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兴国小伙是老红军的后代,身上洋溢着客家人勤恳踏实,乐观助人的天性。
兴国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明末清初的战乱,令清代闽粤客家大量迁入,这里成为颇有代表性的客家县。兴国县城里蜿蜒而过两条河流,潋江和濊水滋养着一方水土,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兴国政协原文史委主任、瑞金干部学院特聘教授胡玉春向第一财经介绍,两条河流交汇处形成了一方物产丰厚的平原,平原上的古村落竹坝物产丰富,诞生了许多特色菜肴,其中就有鱼丝。
草鱼剔骨,鱼肉剁碎成糜,再按一定比例掺入红薯淀粉和适量食盐,揉成面团后,用木滚筒压制成一张张薄饼,放到特制的竹搭中加火蒸熟。待冷却至不粘手时折叠成条状压紧,切成丝,第二天晒干后即可烹饪或储藏,下锅后鱼香四溢,口感鲜嫩。
关于鱼丝的起源,当地流传着几个不同的典故,但无一例外都和思念有关。胡玉春介绍,相传兴国出了一个文人在京城做官,长年不能回家,母亲非常想念他,就用家乡的鱼肉和红薯粉做了一种面条样的食物,便于保管,又蕴藏着她对儿子的思念。“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这里客家人出远门,不管是求取功名还是经商,临行前母亲一定会给他做一碗鱼丝,希望他不忘亲人嘱托。”
民间另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讲一位嫁给船工的女子,因丈夫常出门在外,担心他在繁华的商埠码头流连忘返,用此佳肴为丈夫践行。丈夫问起这道菜名,妻子答:与你相思。自此,兴国鱼丝的名称和制作方法流传至今。客家人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入饮食文化,鱼丝成为客家人乡情凝聚的体现。
“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佬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断汇成河。”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虽过着艰辛的生活,但在劳作之余,天性乐观的他们用山歌来抒发情感。在兴国城乡村镇,处处闻歌声,人人是歌手。
客家人注重亲情,热情好客,路过一户人家,主人远远便会招呼远道而来的人进去喝茶:“只要来家里都是客人,他们对人热情,外出之后也是一个个家族、一个个村落的守望相助,很快就会形成同乡会,共同扶持发展事业。”胡玉春说。
守望相助
九月中旬,丰收节即将到来,杰村乡和平村一处掩在山坳里的稻田迎来收获的人们。几天前,山上的野猪偷袭此地,几处垮塌的稻田泄露了它的踪迹。为避免野猪再次破坏,并避开即将到来的暴雨,村民王室荣一家得赶紧将田里的稻谷收了。
政府号召将闲置的良田充分利用起来,这处人迹罕至的山坳就种上了水稻。工作量大,还要抢时间,地势所限没法推广机械化,王家三口人犯了难,求助电话联系到了方军。这天一大早,方军就赶到和平村帮着收割稻谷,同行的还有碧桂园兴国县和平村扶贫“老村长”张练功。
人多力量大,半自动的脱粒机被抬到了田里,效率颇高。一会功夫,稻谷盛满了两大箩筐,扁担两头沉甸甸的,王室荣笑得灿烂,今年,碧桂园继续向贫困户免费发放新型优质稻种,产量也比往年更好。剥去稻壳,米粒细长,这是南方人偏爱的优质大米,在市场上不愁销路。
张练功是和平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过去三十年,从村文书做到村主任,他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家里几口人,有什么难处,他都热心肠地关照,村民们也都很信赖他。2018年,碧桂园启动了老村长扶贫公益岗位计划,在兴国县寻找9位老村长,作为企业和村庄联络的重要纽带。老村长熟悉当地情况,经常带领碧桂园扶贫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到贫困户家中深度走访,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针对各家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策略。
退休后不久,闲不住的张练功应邀成为一名“老村长”,继续在扶贫路上发挥能量。加入公益队伍,他挑起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担子,和方军、卢琼等碧桂园扶贫干部密切配合,根据贫困户的需求,一户一策发放稻种、鸭苗、鱼苗等,发展起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张练功告诉第一财经,和平村各项产业发展势头正劲,每家每户养殖鸡鸭鹅,家门口种油茶,山上以户为单位种植脐橙,今年又开始发展养鱼试点。
从扶贫干部、老村长到致富带头人,帮扶链条上精准对接,种子从拿到手上那一刻起,只要用心播种,专注提高养殖技术,不用担忧销路,农户们对生活更有信心,致富热情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忙完收稻谷,方军和张练功又去拜访今年刚刚考上碧桂园职业学院的陈青华一家,他们要和陈青华的爷爷一道去鱼塘捕捞鲜活的草鱼,为即将赴清远上学的陈青华张罗一桌美食,特别是她最爱吃的鱼丝,让她一解思乡之苦。
据了解,碧桂园职业学院面向兴国县免费招生,就读的学生可以获得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全面支持。对于脱贫不久的陈青华一家来说,这无疑节省了一笔巨大的开支。开学日期日益临近,19岁的陈青华赴厦门打工后回到家里。这也是她第一次出门远行,回到家和弟弟妹妹分享着见闻,这个爱笑的文静女孩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和陈青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爽口的鱼丝,就着赣南辛咸的辣酱,方军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个逢年过节才能大快朵颐,和家人举杯欢庆的日子,尽管那时候生活相对贫苦,但桌上那道鱼丝里的乡情,是任何食物都无法替代的满足,是家的滋味。鱼丝、灰鹅、蜂蜜、茶油……方军想把这些关于乡土的记忆,传统的技艺和历史悠久的美食包装成现代化的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吃上兴国的好东西。
越走越宽的脱贫致富路
时光流转,当水上商贸被陆上交通冲击,再加上大小战乱侵袭,曾经丰饶的兴国在上个世纪发展滞后了。2012年,以赣南为中心的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八年来,来自政府、企业的源源不断的帮扶,让兴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绿色产业欣欣向荣,曾经贫瘠的土地重焕生机,这一切的改变也和兴国人吃苦耐劳、踏实勤恳的个性有重要关联。
每次到方太乡,驱车绕上海拔900多米的方山岭,方军都要请茶园的工人给他拍一张照片。从最高处的凉亭望下去,葱绿的山间,种植着不同品种的有机茶,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兴国人李韦荣和丈夫修明岳多年前开发了这片山地,辛勤耕耘,科学管理,已经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方太妹”有机茶叶品牌基地。
如今,他们的公司在方太乡拥有有机茶园1000亩,在枫边新建茶园500亩,带动周边农户600余人。年近六十的张冬香在这片茶园工作了十余年,她很感激这份宝贵的工作机会,将她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从深渊里拉了出来,如今她们一家在县城买了两套新房,孩子们也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
兴国第一代留守儿童吴永柏返乡创业,如今是兴国灰鹅养殖带头人,青山绿水间,他创立起了自己的灰鹅王国,如今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业务也更繁忙。在一次灰鹅养殖培训课上,了解到一些贫困户有养殖灰鹅的意愿后,方军第一时间联系吴永柏,和村干部一起,探讨帮扶贫困户的方案,确定适合的帮扶对象,定期向他们发放鹅苗,开展培训课程,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吴永柏和方军已经两度向偏远村落北胜村的贫困户发放灰鹅苗,并针对深度贫困户采用了一套全新合作方案,既能激励贫困户的劳动热情又能降低养殖风险。
致富带头人、青年企业家、扶贫干部、老村长、村民……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泛起涟漪,希望和兴旺在一个个村庄生长,一些改变肉眼可见,一些影响润物无声。
让方军深受触动的是,不少贫困户主动提出靠自己的能力能够满足温饱,要求把政府补贴让给更需要的人,而政府则会在权衡这些贫困户目前的生活状况后,让他们继续享受补贴。农户们身上那种积极的、努力摆脱贫困的观念,和过去相比变化显著。方军记得,几年前他在做农村电商培训的时候,不少农户为了补贴参加培训,而今天,农户自发务工,尽管收入并不丰厚,但他们觉得内心是踏实而充实的。
那些曾经偏僻的山林,马路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汽车也可以无障碍通行,基础设施建设让当地人从意识上走出大山融入世界,不再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畏惧。互联网的兴盛也给乡村扶贫带来新的思路。有丰富电商经验的方军觉得,眼下正是可以勇敢尝试的时候,这半年来,他一直为兴国的直播带货活动出谋划策,希望借着电商助农的东风,把兴国特产销往更广阔的市场。用创业的思维扶贫,是方军对扶贫工作的理解,每一次通过深度市场调研调整贫困户的养殖策略,帮助他们打开销路实现增收,那种成就感比创业成功的喜悦还要多。
电商助农
为了推广当地农产品,方军最近正忙着教村民尝试各种电商平台,他将多年积累的电商经验和互联网培训经验带回了家乡,教村民创立直播账号,开一家网店,梳理产品的卖点,学会包装和营销,把好东西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前阵子,偏远村落南坑乡郑枫村的张大哥找到方军,让他帮忙推销家中近千斤滞销的蜂蜜。于是,方军接连策划了3场蜂蜜的专场活动,观看人数超过5000人,他在养蜂现场展示蜂场的环境,传授真假蜂蜜的鉴别方法,引导客户共同助力扶贫助农,直播活动销售了300多斤蜂蜜,而后又通过社群的接力营销成交了500多斤蜂蜜,解决了张大哥的燃眉之急。
在兴国县消费扶贫月的几场直播活动上,平日里少言寡语的方军,一坐在直播镜头前便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向网友推介兴国的土特产。他对每一样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特质、口感、营养价值都了然于胸,直播时观众反应热烈,销量喜人。
扶贫与发展产业的同时,兴国的非遗文化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2009年,兴国鱼丝入选赣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方军将兴国鱼丝推荐给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碧乡,并与兴国县百丈泉公司达成合作,将兴国鱼丝转化为碧乡的扶贫产品,目前已助力销售了价值50多万元的鱼丝产品。
兴国鱼丝、兴国灰鹅、兴国香米、山茶油、红薯干、茶叶、黄元米果等特产,被碧桂园通过集团自有品牌“碧乡”进行推广销售。截至2020年4月,已通过消费扶贫累计销售兴国扶贫农产品450万元,连接贫困户超过800户。同时碧桂园兴国扶贫项目部也积极培训指导农民直播销售扶贫产品,开展扶贫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15场,为消费扶贫拓展新途径,带动扶贫产品等消费200万元左右。
从2018年5月加入碧桂园扶贫项目部至今,方军和团队下乡行程超过3万多公里,调研了全县50多个村庄、累计走访了500余户贫困户。通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精准帮扶,累计助力4225户17239人脱贫。
如今,牵绊着方军的不仅是那些关于美食、风物和民俗的记忆,更是与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的深厚情谊。在第一财经探访兴国的前一天晚上,方军接到白石村一位七十多岁的贫困户打来的电话,“他把我当孙辈看,也特别喜欢和我聊天,他在家里等了我好久,给我留了一只鸭子让我一定去拿。”方军觉得很感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多了一个你牵挂和牵挂你的人。扶贫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扶贫之于方军,不是一桩工作,而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方军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忆曾经帮扶过的人,可观的数字是他曾经不敢想象的:“我一直比较喜欢帮助别人,以前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碧桂园的平台可以汇聚更多的能量,连接更多的人一齐帮扶更多的村民,这是我持续工作的动力来源,接下来还会深耕下去,还需要有更多人加入进来。”
2020年,兴国县将实现剩余贫困人口4044人全面脱贫。
本文摄影/第一财经《千里归途》摄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