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转型需求几乎从未像如今这么迫切。10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上表示,人身保险业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风险化解难度增大,行业利差损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大了保险业传统模式销售压力。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苏恒轩则表示,寿险公司的传统驱动红利正在消退,结构性矛盾升级,再加上新业态冲击,倒逼寿险公司按下转型的加速键。
传统驱动红利消退
“自2013年拉开转型大幕以来,人身保险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服务民生能力加强、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以及风险防范成效显著四方面。”黄洪指出。
黄洪表示,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业务增长较快,规模保费收入从2012年的1.18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8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4%;资产规模不断壮大,从2012年的6.1万亿元攀升到2019年的16.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7%。
“虽然成效显著,但当前我国人身保险市场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黄洪指出,比如不少公司仍然依赖传统商业模式,重规模、轻质量;重资产、轻负债;重业务、轻服务;靠“人海战术”“跑马圈地”掠夺市场,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黄洪认为,我国人身保险业面临诸多挑战。从需求侧看,经济下行会造成居民收入减少,在金融产品的选择上,会倾向于配置期限较短的储蓄类资产,减少购买期限较长的保险产品。从供给侧看,新冠肺炎疫情令保险业传统模式销售压力增大,保险业务高度依赖“面对面销售”的经营模式难以持续,化解行业风险的难度不断加大。
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苏恒轩表示,寿险公司传统驱动红利正在消退,结构性矛盾升级,再加上新业态冲击,倒逼寿险公司按下转型的加速键。目前寿险行业正处于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如何度过新动能转换期至关重要。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寿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人士称,寿险行业转型几乎都贴上了“价值转型”的标签,即从以前追求保险规模转变为追求价值稳定增长,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还伴随着保费渠道、产品结构以及保费缴纳期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
向科技化转型,不仅是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需求,也是行业发展的内生要求。艾瑞咨询报告指出,科技驱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传统保险公司积极投入保险科技建设,大型险企近几年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比如,中国太保寿险公司正在推进“转型2.0”,其中“三个聚焦”点就落在了价值、队伍和赋能上,强调通过对队伍培训、科技、服务赋能撬动发展动能的转换。
此外,基于寿险产品销售的复杂性、服务的长期性,以及寿险营销中情感交流、风险教育等因素,在寿险营销链条中,代理人仍将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众多,过去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依靠数量优势虽然令中国寿险业快速成长,但“从量到质”发展转型是行业内生要求,销售方式将从过去的关系主导型(向亲戚、朋友推销)逐步转向依靠专业和服务。
转型中的新机遇
寿险公司转型也面临着新机遇。苏恒轩在峰会上表示,在“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新需求、新市场、新基建、新技术四大新要素的出现,给寿险公司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首先是新需求成为提升保障水平的新动力。苏恒轩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保基本,但多层次、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寿险行业必须深入地思考“如何抓住参与和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以实现社会企业以及客户价值的有机统一”。
其次,“双循环”意味着大市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城市群、都市圈纷纷涌现,打破了过去行政主导人口资源的模式,也带动了寿险产品在设计、销售服务模式等方面的转变。
新基建也成为了保险资金投资的“新风口”。苏恒轩认为,新基建与保险资金周期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特点高度匹配。寿险资金通过布局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既能形成稳定的长期回报,也有利于缓解资产负债匹配缺口的压力。
苏恒轩还指出,新技术加速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当前,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已在寿险业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平台凭借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周期等特点正在全面改变产品销售、服务、投资全价值链,并对寿险公司的决策、精算、财务、组织架构等各个管理环节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