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间,“嫦娥四号”月球⻋玉兔二号在官方微博上送出中秋祝福,并公布了关于月球地质的一项发现。同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行图像,火星车成功完成了一次“太空自拍”。
不只是“嫦娥四号”、“天问一号”,还有克隆猴问世、“蛟龙”探海、大⻜机首⻜、北斗三号建成开通......“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从基础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术都取得瞩目成就,“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也逐一从梦想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2.2万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3件。而在2015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4万亿元、6.3件。
全球创新指数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8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221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7亿元,增长12.5%,增速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2.23%,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邓永旭解读《公报》时表示,从国际比较看,2013年以来我国R&D经费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升,已接近欧盟15国平均水平。另外,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快速增长,占比首次突破6%。
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也让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稳步提升。
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了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GII报告显示,中国的排名在近几年迅速攀升,今年保持在第14名,仍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而在2015年,这个排名为第29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今年的解读中表示,中国在2020年GII排名中保持第14位,去年已突破GII前15名,并确立了自己作为创新领导者,多年来在GII前30名中仅处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在GII创新排名上取得了最显著的进展。
“中国在生产创新方面脱颖而出,可与包括荷兰、英国和美国等在内的十大高收入经济体相媲美。”高锐说,鉴于中国的规模和进步,中国将继续引领世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打破世界创新鸿沟的道路,树立榜样。
在近日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2020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最然我国GII总体排名靠前,但同时也有改进的空间。
比如今年排名第73位的“商业成熟度”指标。胡志坚认为,这显示出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无论是专利、论文等显性知识,还是技术诀窍、技术经验等隐性知识,作为生产要素配置的比例仍然比较低;与知识配置相关的技术交易、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市场化程度不够完善。
“开放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一个区域经济水平高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胡志坚说,一方面,我国要持续加强知识经济的内循环;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创新体系的开放程度。努力推动科技合作进入全球大循环,加快实现分工程度更高、创造价值更高的创新网络。
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科技人力资源是推动各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
统计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根据前不久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不考虑专升本、 死亡及出国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 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和举措也一直把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企业的创新活力作为重点。
比如,进一步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精简项目申报流程;改革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取消职务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程序;加大分配激励的力度。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推进七项行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接着各地区各部门都结合实际相继落实,出台了相关的落实意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邓大胜说,这个文件也是在新时期我国人才领域深化改革的主要依据。
近几年,我国科技政策和举措也继续聚焦简除烦苛、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
去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助理闫继娜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主要以国家项目为主,在满足国家相关规定下,让科研经费使用更加灵活,科研人员自己进行调整,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由于不同的科研项目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包干制这种灵活的调配机制,有利于基础研究。
另外,在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上,今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其中,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
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执行负责人,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下称“高院”)研究员王慧告诉第一财经,作为上海松江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建立的平台,这个平台专注于低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虽然是非营利性的公共科研平台,不过能够把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研发推向产业化。并能够将高校和外部产业集团、投资公司通过平台对接起来,对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
王慧介绍,这个平台下面有两个公司,主创人员大部分都是高院的科研人员。“国家的政策给了科研人员实际的激励。比如一些(推向市场的)研究成果划到我们高院的话,50%是可以归为团队的。 这样参与创业的科研人员就非常有积极性,因为能把自己的成果从文章变成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