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杜卓蔓
9月29日晚间,华海药业披露2020年三季度业绩预告,2020年1月份至9月份,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2亿元至8.7亿元,同比增长约60%-70%;预计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7.45亿元至8.2亿元,同比增长约100%-120%。
受益于在此前的全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上中标了多种类产品,华海药业的国内制剂市场覆盖率快速提升;同时,沙坦类产品CEP证书的恢复也带动了公司原料药产品销售大幅增加。
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华海药业具有原料药到制剂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意味着从原料药到制剂,公司有很好的成本控制能力,这是公司屡次中标集采最核心的原因。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得到了有效摊薄,也使得华海药业在价格方面更具竞争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集采带动国内制剂业务
随着国家药品集采的全面推行,华海药业积极顺应政策变化。公司先后参与国家组织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跨区域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国家第二批及第三批全国各省市范围的药品集中采购等。截至目前,公司共有12个产品中标,产品市场覆盖率得以快速提升。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钱向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海药业之所以能在集采中脱颖而出,有两大优势。“首先,华海药业深耕海外市场多年,已在美国上市了60多个药品,产品质量受到海外认可。在国内药品审评审批政策逐步与欧美等国家接轨的背景下,公司与FDA、欧盟等打交道的经验使其得以快速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据悉,今年以来华海药业顶住了疫情与美国FDA禁令的影响,获得了2个管控类制剂产品的FDA批准文号。目前公司已有7个产品通过欧美转报优先审评通道获得注册批件,22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
“第二个原因是华海药业具有一体化成本优势。华海药业从原料药起家,是全球主要的普利类、沙坦类原料药供应商。在做大、做强特色原料药产业的同时,公司亦将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制剂领域延伸,拥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钱向劲如是说。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全球疫情发展,各国医药供应链面临挑战,原料药行业的景气度仍将提升;而在国内集采方面,入围的仿制药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
创新驱动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刘盛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还提到,当下在全球发达经济体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市场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创新药和生物药的研发进程。
“在这个大逻辑之下,国内药品的一致性评价、集采,以及对创新药的优先审评,从医药体系的制度建设来说,是一套组合拳,让那些不管原本主业是否为创新药的药企都有了很强的动力去搞研发。”刘盛宇称。
据了解,华海药业目前已经建立了接轨国际的美国研发中心、国内领先的上海研发中心、紧邻生产基地的临海研发中心,研发体系覆盖从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完整产业链,具备缓控释、首仿和挑战专利产品等高端仿制药以及生物药、创新药的研发能力,三地资源互动、协作、补充构成了公司不同梯次、不同侧重点的研发及技术网络。
据半年报显示,华海药业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2.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8.01%,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6.98%;而在2017年至2019年三个年度,公司研发费用总支出更是达到了12.17亿元,产品研发管线多面开花。制剂研发方面,上半年华海药业获得7个新产品的国内生产批件,1个管控类制剂产品的ANDA文号,完成1个新ANDA申报;生物药方面,有2个生物类似药完成I期临床试验,3个项目分别启动IB/2期临床、完成两个新适应症的临床IND申报、获得中美双报临床批件。
从市场表现看,华海药业有17个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排名居前。上半年,公司在东南亚等14个市场接洽了50多家新客户。随着公司在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9月24日,华海药业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获证监会核准批复。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43亿元,投向年产20吨培哚普利、50吨雷米普利等16个原料药项目、生物园区制药及研发中心项目等。其中,生物园区制药及研发中心项目作为重头戏预计总投资为14.94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6亿元。业内专家分析称,两个项目的投产一方面加码原料药工业化水平,有利于巩固一体化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研发力度的不断提高亦为公司未来的快速发展赋能。
(编辑 张伟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