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截至9月8日,2020年以来券商股权融资规模(不包括可转债)总计996.40亿元、债券融资规模(包括可转债)总计超过11219.78亿元,融资总规模远超去年同期,并已超过去年全年规模,募资用途主要为资本中介及投资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在宽松市场环境下,补充长期低成本资金有利于券商做大资产规模。券商持续补充资本、扩大资产规模是大势所趋,未来券商融资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
年内融资规模激增
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按发行日期统计,2020年以来券商股权融资规模总计996.40亿元,总共涉及14家券商。其中,3家券商的融资发行方式为首发,6家券商的发行方式为增发,5家券商的发行方式为配股。2019年全年,券商股权融资总规模仅为22.37亿元,涉及2家券商,融资发行方式均为首发。
债券融资方面,数据显示,按发行起始日统计,截至9月8日,2020年以来券商债券融资规模总计超过11219.78亿元,共涉及56家券商和440只债券。其中,有212只债券为证券公司债,因未显示个别债券发行面额,规模总计超过5106.78亿元;有219只债券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规模总计超5975.00亿元;有7只债券为证监会主管ABS,规模总计37.00亿元;有2只债券为可转债,规模总计101.00亿元。2019年全年,数据显示,券商债券融资规模为9167.40亿元,共涉及53家券商和359只债券。
聚焦资本中介及投资业务
券商业务规模与资本实力息息相关。国泰君安非银团队认为,从2020年半年报来看,投资及投行业务将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投资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券商业绩提升的主要动力,金融资产扩表速度快、资产端优势明显的券商投资业务收入有望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从券商的募资用途看,上述观点也得以佐证。今年完成定增发行的海通证券表示,证券公司面临从通道型中介转向资本型中介的发展趋势,资本实力将成为证券公司发展资本中介业务、提升对实体经济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及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其募资上限达200亿元,其中160亿元拟用于扩大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FICC)投资规模及发展资本中介服务。今年完成配股发行的东吴证券披露,其募资总额上限为65亿元,其中50亿元拟投入自营投资及资本中介业务。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相关公告后发现,券商债券融资的募资用途多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偿还债务等。南方某券商首席非银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债券融资用低息债替换高息债属于常规操作,且监管要求债券融资不能用于权益自营和子公司增资。此外,重资产业务对券商资本金规模或比例有要求,券商债券融资补充营运资金主要是预备两融需求和投资对应期限的一些债券,因此本质上属于拓展资本中介及投资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年内券商债券融资方式主要为发短期融资券。“短融券价格低且可以滚动发,如果将其募资用于两融等资本中介业务,利差相对较大”,华北某券商投行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券商扩张资产规模是大势所趋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众多券商均存在着融资需求。长期看,券商持续补充资本、扩大资产规模是大势所趋。资本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券商扩张业务、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券商融资主要分为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从规模看,债券融资是主要融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于今年5月底修订券商次级债管理规定,允许券商以公开方式发行次级债。券商人士表示,次级债可充实券商资本,但此前次级债发行成本高且仅能补充附属净资本,相对股权融资吸引力下降,发行规模自2015年后回落明显。
国开证券非银团队认为,修订后的次级债管理规定优化了发行方式,提升了发行便捷性。尤其是长期次级债,相比定增等方式发行更为灵活,且能够兼顾营运资金补充和资本补充,有望重新得到市场青睐。未来随着市场实践探索,券商融资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
万联证券非银团队认为,在直接融资扩容背景下,券商亟需扩张资产规模,从而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从短期看,2018年券商自营权益投资、股票质押等业务出现亏损,部分券商大幅计提减值导致其净资产受损,在政策放松和市场回暖背景下,券商将迎来融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