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关粮食安全的讨论由来已久。如果从1994年由“布朗命题”所激起的讨论算起,至今跨度达26年。然而,近期粮食安全再度成为舆论热点,资本市场也开始炒作“粮食安全概念股”。这些还是在中国官方公布粮食大丰收的背景下: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看起来似乎有些反常,但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又遭遇洪灾等自然灾害,一系列突发因素的叠加,让人们对“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有了切身认识。
“布朗命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将近40年的“票证时代”,直至1993年国务院一纸通知:自当年4月1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次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才彻底终结。这也意味着,在粮食领域,国人真正实现消费自由也才仅仅26年时间。
另一方面先天性的资源相对不足。一直以来,谈及粮食安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必会援引“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一数据所代表的现实国情。
在粮票、油票等票证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之际,“布朗命题”开始问世。1994年8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创始人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论文。次年,该文章汇编出版成书。文章核心观点“如何养活中国人”也顺理成章地被命名为“布朗命题”。
这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1996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正面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并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200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明确这一目标。
然而,到“十二五”中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在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90%。为重新调整粮食安全战略目标,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目标贯彻至今。在此,需要厘清三个概念——粮食、谷物与口粮。粮食是中国特有概念,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其中,谷物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稻谷和玉米称为三大谷物,也称作主粮。口粮指小麦和稻谷。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在具体目标的确定中沿用了早期粮食自给率目标值,将“谷物基本自给”量化为谷物自给率达95%的目标,这种过渡既避免了前后目标矛盾,又很好地体现了政策延续。
魏后凯认为,粮食自给率与谷物自给率目标上的衔接,说明中央决策层面对于粮食安全的目标瞄准,已经由名义上的粮食自给率转向为实际的谷物自给率。这是基于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的多重考量,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粮食生产以谷物为主,近十年来谷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而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占谷物的98%以上,因此只要稳定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供给,中国粮食安全就有保障。
“口粮绝对安全”遭遇食品消费结构升级
“由于中国无法做到粮食自给,为养活那么多人口,必须依靠全球资源大量进口粮食。然而,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世界也无法满足这一巨额缺口”,这是“布朗命题”的核心,预测时间设置在2030年。于是,讨论粮食安全必然谈及自给率、对外依存度这两个一体两面的概念。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我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785万吨,进口大豆8851.1万吨,合计10636.1万吨。其中,谷物和谷物粉进口量呈现连年下降趋势。分类来看,累计进口小麦349万吨、玉米479万吨、稻米255万吨。以口粮来统计,2019年,中国累计进口604万吨。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按照品种来分,谷物产量61368万吨、豆类2132万吨、薯类2883万吨。这意味着,2019年,中国谷物自给率97.17%(对外依存度仅为2.83%),分品种来看,稻谷自给率98.8%(对外依存度1.2%),小麦自给率97.45%(对外依存度2.55%),玉米自给率98.2%(对外依存度1.8%)。
值得说明的是,口粮的进口并非产量不足,更多是出于结构性短缺,进口主要是调剂品种余缺。
以小麦为例,可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不同的小麦制品,对小麦的品质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强筋小麦面筋强度大,面团稳定时间长,适合做面包和面条;中筋小麦面筋强度适中、延展性好,适合制作面条和馒头;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低、面团稳定时间短,则适合做饼干、糕点等酥脆食品。
在中国,长期以来,小麦产业以追求增产为主,多用来制作面条、馒头等主食,故种植品种多以中筋小麦为主。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蛋糕、饼干、面包等需求越来越旺,而做面包要用的强筋小麦、做饼干蛋糕要用的弱筋小麦,恰恰在国内缺乏有效供给。
粮食自给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粮食安全的基本指标,从谷物角度来看,中国完全能够达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近年来,口粮的自给率均在100%以上,一直处于完全自给的绝对安全范围内。
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根据前述《报告》,粮食外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居民食品来源日趋多样化。自2013年以来,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超过在粮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费量,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8年,其他食品人均消费量比2013年增长了5.3%,而粮食和谷物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4.5%和16.3%。这表明,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即便是在农村,从消费质量来看,口粮需求也在下降。《报告》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5年的33%,2019年进一步下降到30%。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目前已经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该系数随着家庭或国家越来越富裕,呈下降趋势。
大豆主导型的粮食进口
中国统计口径下的粮食,除了谷物外,还包括豆类。中国这些年来的粮食进口,其实是需求增加驱动下的大豆主导型进口。前述白皮书显示,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在2018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万吨,其中大豆8803万吨,占76.2%。
这样的进口结构预示着中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很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国产大豆产量增至1810万吨。而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份,我国总计进口大豆8851.1万吨。这意味着,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为83%,自给率仅为17%。
作为大豆的原产地国家,中国曾经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据统计,1994年之前,中国为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前后,旺盛需求促使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飙升。1999年,中国进口大豆刚突破1000万吨;2017年,进口量为9554万吨,创历史新高;2019年,进口量为历史次高。
短短2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就完成了由大豆净出口国向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角色的转变。这背后是国民消费水平提升,居民人均日蛋白摄取量持续提高,而且居民营养膳食中蛋白结构发生转变,动物源蛋白需求增加,刺激了养殖行业快速增长。
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为转基因大豆,绝大部分来自美洲,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换句话说,中国进口这么多大豆,直观上更多是为了养活猪和鸡等畜禽。
那么,降低大豆进口量,提高自给率如何?囿于水土资源禀赋不及美洲,以及大豆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需要,这并非优势选项。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3499.87万公顷(20.25亿亩)。如果用这些耕地来种植大豆,姑且以国外转基因大豆单产来计算,以2017年进口大豆数量为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就需要7.9亿亩的耕地。而这还不考虑水资源。
另外,鉴于中国是大豆原产地,中国先后提出的两轮大豆振兴计划,也是着眼于种植非转基因大豆,跟国外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
现实条件决定了大豆无法完全自给,需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正是考虑到特殊国情所带来的现实困难,以大北农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早就漂洋过海,谋求在南美洲种植转基因大豆,一旦中国批准进口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就寻求向中国出口,实现“出口转内销”。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只要中国企业能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调动全球资源满足国内需求方面,就会有主动性。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大型粮商的经验,保证贸易运输链条的安全,也是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