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冰
中国版“监管沙盒”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正在加速落地。
根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杭州、河北雄安新区、苏州等7个城市(地区)公布金融科技试点项目名单,公示项目已达49个。其中有42个项目有32家银行参与,占比87%。
心主任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沙盒”加速落地有其特殊背景。首先,监管层面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已达成共识,明确了金融科技的主体是科技赋能的持牌金融机构和服务持牌金融机构的科技型企业;其次,突发疫情起到催化作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各地开展创新项目试点后,其申请流程、评判方式等正在不断被总结及优化,这也是各城市“监管沙盒”快速落地的一大主因。
科技产品类创新应用居多
2019年12月份,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随后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落地。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公示试点应用项目已经达到49项,其中包括北京首批6项及第二批11项、上海8项、深圳4项、重庆5项、杭州5项、雄安5项、苏州5项。从已公示的项目来看,除去北京首批6个创新应用项目未披露分类属性外,其余43个创新应用项目中,有23项为科技产品,20项为金融服务类,总体来看科技产品类项目居多。
在技术应用层面,大数据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中有35项提及将利用大数据技术,涉及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的项目有18个,占比近四成。此外,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也被广泛提及。
陈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区块链相关技术的成熟度正在不断提高,金融场景应用的价值日趋突出。监管层面对区块链合规应用持有开放拥抱的态度,也有效地推动了市场主体积极创新,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能够切实服务普惠金融。
苏筱芮也表示,区块链技术可以提升TOC端金融服务的效率,也可以在TOB端广泛应用,实现政府层面的数据开放与信息共享;另外,监管层面也意识到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服务中的优势地位,在战略层面大力推动区块链研究与落地应用的融合化发展,由此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激发了市场参与主体对区块链事业投入的积极性。
申报主体结构呈现多样化
《证券日报》记者还注意到,根据各城市地区公布的科技创新试点应用项目来看,其申请主体越发广泛,不仅包括国有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保险机构、支付机构及征信机构,还包括腾讯、百度、京东、小米、携程等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
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有信息看,目前申请主体呈现层次丰富、结构多样的特征,但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项目仍居多。”
《证券日报》记者经不完全统计后发现,已经公示的49个创新应用项目中,有42个项目可看到银行身影,共涉及银行32家;仅有7个项目未有银行参与。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作为保险机构的“课代表”,有一项创新应用曾被公示,申报项目为“一路行”移动终端理赔产品。该产品旨在建立全国性移动车险理赔管理应用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保险查勘业务和在线自动理赔服务,从而提高保理服务效率,改善理赔服务体验,解决车险行业“理赔慢、理赔难”问题。
在上述49个试点项目中,有过半数以上项目涉及普惠金融,或面向小微企业等领域。苏筱芮总结称,“已经公示的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试点项目场景明确,且注重普惠性。例如,雄安某科技产品主要针对征迁安置资金。二是已公示试点项目直指目前传统金融中的痛点,以解决问题、优化服务为导向。例如,中小企业融资、智能风控等。”
对于创新试点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陈文建议,“监管沙盒”试点下一步需要考虑三四线城市。“因为金融科技创新应该强调普惠性,未来应该关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能不能覆盖三四线城市的普通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
有接近“监管沙盒”评测的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监管沙盒”机制需要出台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办法,不仅仅是抽象的、原则性的,而是更具体、可具实操性的管理办法,既能对入盒项目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也能为项目出盒设立前置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