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疾控中心日前公布数据称,上海已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9例,相比往年输入性病例数量有所下降。但疾控中心专家表示,仍要警惕本地传播和流行,尤其是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及时就诊。
登革热病毒血清分为4种型(1、2、3、和4型),上海疾控中心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出具数据显示,上海报告的9例登革热病例中,2个1型,3个2型,2个3型,2个四型,均为输入病例。
疾控中心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尚无特效药物。重症可能会进展为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病毒专家金侠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登革热感染人口基数较大,但是90%以上的人群都不发病或者轻症,因此整体病死率不高。而对于发展成为重症的患者,死亡率可高达50%,防止重症是关键。”
金侠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常每年登革热病毒都会有一种流行的病毒株主导,而从上海的9例输入性的病例来看,每种分型都有,这种现象比较难解释。“如果有一种主导的流行株,那么就更容易产生免疫。”金侠教授解释称。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每年都会进行登革热患者的常规收治疗。该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登革热患者每年都会有,今年并没有特别严重,因此不必过于恐慌。但是问题在于登革热容易被误诊和漏诊,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还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登革热一般在东南亚、南美等气候炎热的地区较为高发,在我国广东、云南、福建、海南等南方地区也曾多次暴发疫情。数据显示,今年东南亚登革热疫情尤为严重。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公布8月5日更新数据称,该国每周新增登革热病例连续8周超过1000例,今年已出现22403例登革热病例,超过2013年全年22170例的历史高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增长,全球约有一半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但世卫组织称,及早发现和适宜的医护可将死亡率降到1%以下。
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发病后,人会出现39度以上高烧,并伴随有全身大关节疼痛,随着高热减退,皮疹会接踵而来。但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在一周内把病毒消灭殆尽,患者可以痊愈。但如果病人没有及时就医,或者其他型别的病毒再次进入感染者体内造成二次感染,有可能发展成为重症登革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症状。
上海市疾控中心提醒称,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若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目前全球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去年5月,美国FDA批准赛诺菲巴斯德开发的登革热Dengvaxia上市,这也是FDA批准的第一款登革热疫苗,它是一种由登革病毒组分和黄热病毒17D疫苗嵌合而成的四价减毒活疫苗,接种过程包括三次注射,每次注射之间相隔6个月,可预防由所有血清型(1、2、3和4型)登革热病毒造成的登革热,临床数据显示,在9岁至16岁人群中,疫苗有效率为76%。
卢洪洲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登革热疫苗由于存在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尚未在中国上市。另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中国科研团队也在开发自己的登革热疫苗,但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