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之下,资管新规延期靴子终于落地。7月31日,来自央行官网消息显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俗称“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适当延长过渡期,能够缓解疫情对资管业务的冲击,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整改压力,也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宽松环境。过渡期适当延长,能够为资管机构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长期资金培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支持资管产品加大对各类合规资产的配置力度。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发,百万亿元资管业务迎来巨变。按照原定安排,过渡期大限为2020年底。不过,存量资产规模较大、各家机构处置进度不一、叠加疫情影响导致的处置困难加大等因素,一度引发业内对于过渡期延长的猜测。
“疫情期间,通道化产品的调整和处置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非标产品的底层资产如果出现了延期,也可能影响整改。”多位资管行业相关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对于资管新规延期的诉求比较大,资管新规能延期,行业会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过渡期会更加平滑。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进一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延长过渡期并不会刺激新的非标理财大量出现,因为过渡期一年的延长时间并不“过长”,新产品几乎不会有时间完成发行和到期这一完整过程。因此适度延长过渡期有利于对个别化解原有产品存在困难的银行对产品进行改造。对于银行,则需要加快学习同业经验,积极主动地化解积累的影子银行产品余额。
事实上,各资管机构业务的整改速度各异,转型成果也有所不同,受疫情影响,业内关于“资管新规延期”的讨论在今年持续升温,监管机构也曾多次公开提及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问题。
今年5月,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表示,将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人民银行研究是否对相关政策进行小幅适度调整。7月7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牵头开展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课题报告发布。该报告也建议将资产管理行业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即延长至2022年底。建议2020-2022年压缩每年比例不低于30%,2022年底压缩至零。
7月10日,央行举行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央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还提到,“因为今年疫情冲击,资管新规应该延期。但也有机构、学者建议不能延太长,可能延1年是比较合适的”。
那么,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一是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二是过渡期也不宜延长过多。过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实现老产品向新产品的平稳过渡。将过渡期延长1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三是最大化政策效用。过渡期延长1年,能够较好统筹存量业务整改和创新业务发展的关系,通过资管业务的转型升级,带动存量资产的规范整改。
一位国有银行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银行存量老资产大概占比40%,按照往年的速度,每年化解20%,过渡期延长一年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目前来看,前期处理的都是容易的资产,后面都是难啃的骨头。从各机构整改进度来看,目前基金券商整体调整节奏较好,保险信托难度比较大,尤其是信托相对更不规范,整改难度最大。
陶金也指出,很多现存非标资管产品的到期日还有2-3年,全部实现净值化转型的难度依然存在。
据普益标准调研统计,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全市场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3.82%,较上季度环比上升2.43个百分点。其中全国性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4.28%,较上季度环比上升1.82个百分点;城商行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4.87%,较上季度环比上升4.18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为42.04%,较上季度环比增长6.33个百分点。全国性银行和城商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刚过半,不及六成,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不到50%,各类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压力较大。
普益标准认为,过渡期延长,中小银行机构在存量资产消化、投资者培养与教育、产品转型面临新老衔接阵痛等方面都将获得一定“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