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9点50分,27名观众走入上海天山电影院,成为影院复工后首批观看电影的上海观众。
在这阔别电影的179天里,疫情对影院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上半年损失预计超过150亿元。影院开业,不仅激活了整个电影产业链,也为线下文旅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在国家电影局16日发布关于低风险地区可在20日起有序恢复开放电影院的通知之前,文化和旅游部也于14日发布了关于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的行业扩大复工复产通知,随后,上海、北京相继恢复跨省旅游,广东首个跨省游团队踏上旅程。
一系列关于旅游、观影的限制放松背后,意味着居民消费活动和消费场景正在向疫情前的正常状态靠拢,消费复苏和增长势头已十分明显,将继续有力拉动整体经济恢复。
影院复工首日获300万票房
在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后,17日下午,成都和平电影院率先开启网络预售,共放出20日复工当日的165张票,开票当晚即售罄。这一消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多家院线及影投公司陆续发布旗下影院复工的消息。万达影城发布了首批43家复业影城名单,UME宣布了3家首批恢复营业的门店,文投控股也在20日下午宣布旗下耀莱影城有序恢复营业。
随即,30余部影片陆续发布定档消息。其中大部分为复映影片,定档的新片并不多。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20日早上8点,全国影院观影人次达5万,更新数据影院达198家。全国放映总场次达6101场。而截至当日晚间7点30分,当天共出票12.7万张,全国总票房为296.8万元。影院复业首日的票房情况较3月有了大幅提升。
不过,根据规定,复工后影院实行交叉隔座售票,每场放映不超过2个小时,并需消杀、测体温等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在上座率、排片量和影片时长的限制下,有不少影院仍采取观望态度。
记者通过整理淘票票平台数据发现,20日上海地区共有25部电影上映,共计开放影院429家,安排场次为1035场。而21日,目前可购票的影院为137家,22日则仅有28家。
在20日定档公映的某影片出品方汐梦传媒CEO华凌磊也对记者表示,目前不会对影片票房有期待或要求。
对于目前影院的谨慎复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院线和片方的观望状态是现有形势下的理性选择,在没有优质内容拉动足够上座率的情况下,制片方需要谨慎考虑大制作、大投入的影片能否收回成本,他们需要等候一个更合适的时机。“目前疫情防控还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影院处于一个与观众和防疫策略磨合的测试阶段,在30%上座率限制下,如果连续两个星期未出现异常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放开;如果出现问题,则某些地区或影院可能采取熔断机制。”
疫情对今年影视市场冲击较大,2019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300亿元,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几乎全部折损,而对于影院来讲,影院的收入通常占到总票房的50%左右,也就是说影院收入今年上半年损失超过150亿元。
在停工状态下,租金、折旧及员工薪酬等均成为刚性成本,有分析预计已有相当数量影院退出市场,复工重启后,出清速度将加快,全年票房落点或在150亿元左右。
线下文旅市场回暖
疫情暴发以来,包括餐饮、零售以及影院、旅游等文旅行业等整体消费领域都遭受了巨大冲击,随着疫情趋缓、防控进入常态化,从部委到地方层面陆续推出提振消费政策和举措,以一、二线城市为代表的区域和全国消费正在稳步复苏,有力回补实体经济。
此前出台的跨省团队游恢复通知,就给缓慢复苏中的旅游业注入了强心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的承载上限从30%调整至50%。
随后,从16日至20日,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陕西省、北京市等多个省市陆续宣布恢复跨省旅游业务。
恢复跨省游的消息迅速激活了人们跨省出游的热情,携程平台数据显示,国内跟团游、自由行的搜索量上涨了500%。北京宣布跨省游恢复后,携程预计将带动上千亿元的旅游收入。
同时,这一消息也让众多旅游业者备受鼓舞。上海一家在线旅游企业的创始人汪先生告诉记者,上海基本没有市内游,宣布恢复跨省游后,上海的旅游业者都“松了口气”。目前旅游行业正处于积极的归位状态,从业人员、旅游产品正在有序归位,游客的问询和预订量还处于恢复初期,预计月底前能有大批的产品推出。
相较于影院和跨省游的“姗姗来迟”,线下演出行业则于5月底已启动复工。上海、广州等城市率先拉开复演序幕后,多个地区的线下演出在端午期间宣布复演。
根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信息,截至6月底,上海文旅行业的复工率已超过90%,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全部恢复开放,100家A级景区、近200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已恢复开放。据上海市文旅局局长于秀芬表示,暑期期间,上海即将推出的演出项目达189个,演出场次超过500次;今年下半年,上海还将推出超过300项主题展览活动。
7月19日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称在相关条件完备的前提下,经评估后,将逐步限流开放会展、体育赛事、演出活动及电影院。国家大剧院宣布将于21日起对公众有序限流开放参观。迷笛音乐节也公布了8月中旬的演出活动。
促消费还需多管齐下
随着零售、餐饮和文旅等市场回暖,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也显示,市场销售逐步改善,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其中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1.8%,降幅比5月份收窄1个百分点。
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实现了3.2%的正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回升。工业生产端的修复已近乎完成,但相较之下,消费需求端复苏仍偏慢,成为经济增长动能的主要拖累,同时也是未来政策的帮扶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撰文分析,制约经济进一步恢复的最突出问题还是需求不足。如果这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企业进一步达产就会面临较大困难,会遇到销售困难、资金周转压力,继续增加周转和库存的意愿也不强。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特别在当前海外疫情蔓延、外需疲软之下,内需更是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应用经济学系教授陈玉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不仅与当前收入有关,还与预期有关。疫情带来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对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我国政府应当在如何管理预期影响投资者和民众的信心方面多做工作,以减小由疫情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延期消费的影响。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分析,尽管近两个月中国消费已经出现反弹态势,但结合线上消费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消费反弹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征,低线级城市、部分中西部省份以及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当前消费恢复相对迟缓。
沈建光表示,下一步,通过出台政策扶持措施以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同时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现金券、消费券等多种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延续难能可贵的消费回升势头的关键。
今年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加快内需市场潜力释放。就在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公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培育线上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