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医疗体系,未来人们的健康档案能够随身携带,医院的围墙将被打破,去哪里看病都一样,医生远程会诊将更加普遍。”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朱同玉表示,经过脱敏的数据可以把患者的隐私数据转化为可以流动共享的公共数据,从而打破医院的边界。“人工智能已经在影响医院的管理,这种变化体现在更加精准的医疗能力、更加智慧的医疗服务上。”朱同玉说道,“未来物联网的应用还将提升医疗服务和管理质量,想象空间巨大。”
他还表示,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未来上海数百台大型诊断设备将实现联网,从而随时进行患者的分配。“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院实现一键式管理,医院的物资设备一下子就能盘点出来,这使得医院的管理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朱同玉表示。
在谈到抗击此次新冠疫情中人工智能的使用时,朱同玉说道:“AI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公卫中心在收治病人后,就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快速诊断筛选出新冠患者,人工智能在护理上的应用,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在上海公卫中心,人工智能已经可以24小时进行自动采集血压、脉搏、体温等多个指征,并传到医生护士的手机端,只要超过了正常范围就好自动提醒医护人员,这降低了医生和病人的接触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
另一个场景是医废的收集,现在运货机器人可以随时被召唤。“在管理上,我们有专家团队和人工智能一起,帮助公卫中心照看病人,通过信息化技术,推送到医生手机上,从而实现远程查房、远程会诊,提高诊断效率。与SARS时候比起来,强度大幅降低。”朱同玉说道。
中国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也认同朱同玉的观点。刘士远表示,中国各地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无法满足老龄人口增长的需求。放射科医生工作压力大,工作质量有时得不到保证,人工智能有望解决这一痛点,让医生解放出来从事更多更有意义的工作。
他同时提出,人工智能发展也存在缺陷,比如数据库的建设还未能很好地提供支持,商业落地仍然有待发展。他还谈到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但仍然认为,应该以开放的姿态来共享数据。
“因为只有利用数据才能做出更加智能的产品,提升工作效率,让患者受益。形成高质量的数据库和优质的数据很重要。”刘士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