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强度超出了各界预期。近来一系列亮眼的先行指标数据,印证了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的趋势。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制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但GDP增速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四(7月16日)发布202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随着“六保”、“六稳”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二季度GDP增速大概率转正。当前经济修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还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复苏内生动力疲弱。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成为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进入加速兑现期,而坚持总量政策适度和精准滴灌成为下阶段货币政策主基调。
二季度经济强劲反弹
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一季度的深度收缩和二季度的修复反弹。当前,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全国生产活动加速恢复,经济社会复苏势头强劲、向好态势明显。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6月份的高频数据和制造业PMI表现看,国内经济环比改善趋势未变,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左右,上半年累计约增长-1.6%。
国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的预测则更为乐观,他认为5月份经济数据奠定了接下来经济逐级抬升的态势,预计二季度GDP增幅为3.4%。
近几个月来,各类经济指标陆续出现边际改善,而且经济恢复进程有提速的迹象。从先行指标看, 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景气区间,经济恢复势头进一步巩固。
从生产端看,各地复工复产速度不断加快,用电量、运输生产客运指数、挖掘机指数等指标呈现“V”型反转。生产修复明显快于需求,如4月份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由负转正,5月份进一步提高至4.4%。且历史数据表明,季末生产端赶工意愿较强,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从需求端看,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后需求端修复表现为“投资需求快于消费需求,基建需求快于其他需求,高技术投资快于其他制造业投资”的结构性特征。5月份万亿专项债发行,6月份特别国债陆续流入市场,将支撑基建投资继续提高。政策刺激下汽车等可选消费需求回暖和疫后餐饮消费环比改善是消费降幅收窄的主因,但疫后失业率提高和居民收入下降,对消费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形成制约,年内消费虽有回升空间但恢复仍将偏慢。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6月20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年中期)指出,预计2020年上半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2%左右,主要是受到一季度疫情直接冲击下供需两方面出现大幅负增长和二季度需求有待恢复导致经济反弹幅度有限的拖累;下半年在宏观政策全面发力和市场主体积极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受抑制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增长将实现强劲反弹,预计下半年实际GDP增速为7%左右。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6月30日,工人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冲焊车间内生产作业。新华社图
下半年经济将进一步回暖
尽管面临多重风险因素和趋势性下滑力量叠加的挑战,中国经济复苏的路径已经逐渐明朗。随着规模性政策全面发力下需求持续回升、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全年将呈现出逐季复苏的态势。
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计下半年全球疫情仍将处于“大流行”状态,全球经济将持续“大衰退”,这将给我国经济的复苏增添更多不确定性。就国内而言,随着“六稳”、“六保”政策的落地,整体经济活动将进一步回暖,预计三、四季度GDP有望回到6%~7%的合理增长区间,全年GDP增速将落在2%~3%的区间内。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年GDP增速将是“前低后高”,预计2~4季度GDP当季同比正增长,且大概率逐季上行。基建投资将是下半年宏观经济的“引擎”。
郑后成分析,一方面,基建投资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是拉动疫情之后宏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建筑业PMI各项指标均处于较高位置,叠加政府对基建投资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对下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持乐观态度;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有望保持一定增速。随着LPR报价的下行,房贷利率还将跟随小幅下行,对商品房销售形成支撑,进而使得房地产投资保持一定增速。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则认为,经济迅速的“V”型反弹可能已经结束,未来经济回升步伐或将转向温和。
伍戈表示,“两会”后政府债券大量发行,诸多微观信号也表征基建投资正加速发力。房地产销售经历前期快速修复后,金融条件仍有利于其温和回升。但是,国内旅游、住宿等服务消费恢复缓慢,汽车销售回补的力量也开始减弱。在居民收入、消费意愿等掣肘下,未来消费虽仍有回升空间但恢复速率或将放缓。货币信用还将温和扩张一段时间以对冲外需等压力。
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仅延续了近年来潜在增速持续下滑和总需求不足的局面,而且在国内疫情余波、海外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紧缩效应较为强烈。
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经济修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还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未来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疲弱。此外,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局因疫情影响仍将较长时期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下半年经济运行的风险之一,对经济修复的斜率形成一定的阻力。
财政政策进入加速兑现期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市场主体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今年为企业新增减负预计超过2.5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加大,这些政策将继续支持后期经济恢复。
郑后成表示,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民营制造业企业依旧面临较大困难。预计下半年宏观政策还将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力度:财政政策方面,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还将继续推出;货币政策方面,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大概率不会缺席,以及大概率稳步下调LPR报价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成为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财政政策进入加速兑现期。在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中央财政支出规模上将保持扩张,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支出结构上,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向地方倾斜,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切实保障基层经济运转;产业分配方面,财政资金将重点流向新基建、新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重大工程等“两新一重”领域,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就业民生、社保、教育、外贸纾困和公共卫生等领域。
货币政策方面,伴随经济指标好转,货币政策风向从一季度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已出现微调,边际收紧迹象显现,坚持总量政策适度和精准滴灌成为下阶段货币政策主基调。
王军表示,与过去十年数轮信用扩张不同,本轮扩张更为强调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化。宽信用实质是保增长和防风险的有效平衡。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在总量相对宽松下,更加注重结构性的精准滴灌,这一方面体现在对企业部门的融资支持,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政府部门的融资支持,通过资金承接政府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等融资需求,为财政政策实施提供资金来源,实现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伍超明认为,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最宽松阶段已经过去,预计政策仍将保持灵活性,政策重点将集中在如何拓宽银行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沟渠”,打通“血脉”,再贷款再贴现、监管容忍、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产业链应收账款融资等政策将继续加强力度, 央行、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协同性将加强,将资金精准“注射”进入实体企业和帮扶重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