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生认为,考虑到利率下行,适度降低负债端成本,为保险资产端降低融资成本奠定基础。在资产端可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6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部分保险机构下发了对于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金融系统向企业合理让利的部署,具体措施包括稳定代理人队伍,提供更多高性价比产品,以及维持股东分红政策不变等。
代理人弹性模式吸收居民就业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2019年,保险行业净利润总额首度超过3000亿元。其中,五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2723.95亿元。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因为保险机构并非实体经济的主要融资来源,所以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提供融资支持方面,保险行业能直接发挥的作用并不多。保险机构可以从通过扩大实体企业的保险责任范围,创新疫后社会各界复工的保障机制,运用代理人吸收居民就业的弹性模式,发挥保险资金运用支持实体经济的配置功能。
中国人寿近期发布的《关于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的工作方案》,一揽子推出26条重点举措,并分别列明责任单位和责任部门。
新华保险表示,首先,疫情期间,新华保险把稳定队伍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最基本举措。在2020年2月专门出台了措施,为业务员提供相应的补贴,同时,降低业务考核基准,确保队伍不因疫情影响流失。第二,为客户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第三,维持股东分红政策不变,保证股东,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能够在不确定环境下得到更多的红利收入。
新华保险坦言,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最重要的是通过降低利率来让利。虽然这在负债端、资产端将为公司带来很大压力,但新华保险将在资产配置上主动作为,既控制风险,也保证资产负债配置基本匹配,确保公司经营合理稳健。
资产端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
周瑾表示,保险机构可以从产品、服务层面进行创新和合理让利,就当前实体企业遇到的融资难和复工风险等痛点,社会与个人对健康与安全的关注度与焦虑感,发挥保险的社会功能。
对于保险机构合理让利的可能途径与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考虑到利率下行,适度降低负债端成本,为保险资产端降低融资成本奠定基础。在资产端可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朱俊生解释称,在资产端,一方面,现行产品发行对增信措施的规定采用了列举式方式,对于各类增信方式要求较为严格。这虽然有利于保障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但过度强调增信措施使得保险机构风险容忍度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保险资管机构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不匹配,造成了保险机构通过期限溢价、非流动性溢价和信用下沉等方式,追求更高投资收益的动力不足。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引导保险机构拉长考核期限,优化绩效考核体制,倡导长期投资理念。保险机构要提升投资能力,完善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匹配机制。
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2.31万亿元,同比增长5.54%;赔付支出5149亿元,同比下降1.97%;业务及管理费2101亿元,同比增长1.31%;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19.69万亿元,为总资产的89.57%。
在6月18日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更好地发挥保险特有的抗风险作用。扩大风险保障覆盖面,增加营业中断险、出口信用险产品供给,针对抗疫减灾和农业农村等薄弱环节,推出更多保险品种。支持疫后重建,加大理赔力度,提高理赔效率,实现应赔尽赔、能快则快,使受影响的个人和企业尽快拿到赔付资金,恢复生产消费。保险机构要加大对企业中长期债券的投资,保险资金平均久期为13年,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20万亿元,而投资企业债券余额只有2.2万亿元,潜力巨大。可将更多资金用于购买企业中长期债券,特别是电信、交通、新老基建等需要巨额中长期资金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