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沈宁 许孝如
在国内量化投资大发展的同时,外资量化巨头也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
2017年以来,外资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一些海外量化机构以外资私募管理人(WFOE)形式在中国展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Winton(元盛资本)、D.E.Shaw和TwoSigma,这给风声正起的国内量化私募业带来了更多竞争。而在高频领域,内外资PK更是早已展开。
Winton是全球知名CTA投资机构,旗下外资私募元胜投资在中国已发行8只产品。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该公司管理规模超过20亿,在外资私募中领跑。D.E.Shaw旗下的德劭投资和TwoSigma旗下的腾胜投资去年也都完成了登记并发行了各自的首只产品。
吴家麒认为,市场是一体的,海外量化进入中国,将加速整个市场的机构化和有效化。短期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会更大,对国内量化私募的影响有限,竞争关系不会那么明显。“海外机构有它们的优势,比如成熟的策略体系和资本优势,可以不计成本做基础投入,这在高频领域表现会更突出,可以看到国内期货高频逐渐被海外垄断。但海外机构也有自己的弱势,做资管对硬件要求没有那么高,中国人相对更勤奋,国内一线量化资管和海外差距并不大。”
徐世骏表示,外资量化巨头进入对国内量化肯定会有影响,尤其是商品领域。国内商品市场和海外交易规则比较接近,这一领域竞争会非常激烈。但中国股市有自身特色,比如涨跌停板、不是T+0等,海外机构需要一段时间做策略调整。此外,国内很多因子开发也不完全基于统计套利,要求对中国市场有更多了解。明汯未来也会加大国际化布局,开发美股和欧洲市场的策略。
“相比之下,国内量化策略体系对当前市场的适应性可能更好,原因也比较简单,市场驱动下形成了好团队的高速进化——阶段性适应性好的机构更易得到市场认可,规模发展迅速,收入增长,投入相应增加,形成短期的正反馈。海外团队的优势主要在于成熟性——各种工作流程和规范、团队状况、策略体系乃至公司的长期投入,以及对市场长期格局演变的长久预期都经过了成熟市场的长时间考验,也更倾向于坚持公司特有的策略定位,从长期看可能形成较为稳定的预期和客户关系。”董艺婷称。
在她看来,对于量化私募而言,当前是一个大发展机遇的开始。资管新规落地后的较长时间内,大量追求相对稳健收益的、过往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的资金将进入标品市场。量化绝对收益类策略俨然是其中的优质资源,也是机构目前最希望广覆盖的资产。市场需求的预期规模之大,远远超过目前存量的供给。在需求的驱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量化策略全面开花,并且得到优质的、规模化的、长期配置的资金。
徐晓波指出,国内量化领域未来的竞争格局一定会呈现出寡头的格局。当前国内的头部量化机构每年的投研投入都在亿元量级,小型的量化机构难以保持高投入,也就难以快速迭代策略去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