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自从被提出来之后,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地摊经济可以起到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作用,有推广的价值。但随着地摊经济日益火爆,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尤其刺眼的是过度夸大地摊收入,比如说济南小伙每天摆地摊的流水高达4万元。如果是摊主自嗨或者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编故事也就罢了,现在一些权威媒体也参与其中。摆地摊一天收入4万元,除非是卖珠宝还有可能,但谁会去地摊买珠宝?如果是卖吃食或者卖衣服等是根本不可能的。济南市最有名的一家烧烤企业,单店一天营业收入也未必能到这个数。
这样的神话还有很多,比如,江西的一个地摊大排档,每天收入达到3万元。面对神话的频频冲击,以至于有人说:你们编故事的时候,能不能照顾一下我们的智商?也有网友建议税务部门马上跟进。
这种浮夸很快引起了人们对地摊的巨大热情,有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讨论是卖炒鸡合适,还是卖小龙虾合适,不一而足。
地方政府的热情也被过度激发。拿山东省某市来说,近日把城市最中心一条道路两边的非机动车停放点都给取消了,准备发展地摊经济。但就在这条中心路附近,已经建有两个美食街。地摊摆上之后,美食街的生意谁照顾?美食街有房租、员工工资等支出,成本远比地摊高,货品价格也会比地摊贵,何况美食街生意本就十分冷清,将来会不会形成火了地摊、死了美食街的情况?
还有的地方,一些人在菜市场门口街道上摆地摊,引起菜市场内人群的不满,他们在室内有管理费等支出,菜价自然要比市场外高。这种情况也会带来社会隐患。
有的地方城管给摊主打电话,主动邀请去摆摊。召集摆地摊,类似招商引资,城管人员还被分配了任务。地摊的火热也使场地奇货可居,河南省某市的地摊摊位费由原来每月的800元涨到了3000元,并且开始有倒卖摊位的黄牛出现。
再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摆地摊,比如一些中老年人。有的地摊摆到凌晨一两点,休息时间难以保障,长此以往钱没赚多少,医疗费倒可能花了不少。还有的公务人员或者有稳定收入的人群也加入进来,他们白天的工作质量可能很难保障。
要规范地摊经济的发展,起码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才能有效避免地摊经济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首先,媒体要对地摊经济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地摊收入较高,但对绝大多数地摊来说,只能挣个辛苦钱。媒体不能光宣传“头部地摊”去制造神话。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
其次,个人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摆地摊是个没啥技术含量的活儿。未参与过其中的人,并不知道其中水深水浅、水暖水凉。此前,地摊已经很多,足以满足需要。现在贸然加入,是和有经验的从业者进行竞争,取胜几率很小。如果一定要加入,就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认真评估,要选准方向,而不是一哄而起,盲目加入。剜到篮子里的,并不一定是菜,也可能是泥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政府要有科学规划。地摊经济兴起之后,需要一个系统的社会化管理:哪里可以摆地摊,做到不扰民?地摊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怎么解决?城管力量能不能跟上?地摊多了,摆摊的时间延长了,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压力还是巨大的。这些都需要科学研判,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尤其要避免的是出了问题,管不了了,又采取“断然措施”。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