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日上午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视频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就“新增中心城市动能”话题进行发言。
周汉民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态。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校集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发展还存在不足。
首先,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和定位特色不够突出,9个中心城市未与周边中小城市有效联动,后续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尚不明晰,缺乏评估体系,需要在十四五规划中做好科学部署,如北京和上海,需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统筹谋划。
其次,都市圈行政壁垒限制了一体化建设进程。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向,与市场驱动的人口集聚趋势相背离,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知识、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市场一体化和基础设施的连贯性不足,城市活力没有充分显现。
最后,中心城市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对中心城市的整合能力和应急机制提出更加迫切要求,要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关键是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要与常住人口及增长相适应。
针对这些问题,周汉民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
第一,系统规划锚定中心城市发展方向。
他认为,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指导意见,十四五规划要把中心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和特色显现作为核心任务,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发展思路,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人民高品质的生活;
其次要研究评估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对中心城市发展情况和核心功能,开展综合性和专业性比较分析,达到标准后再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不将中心城市命名作为行政配置资源的手段;
另外,要有序推动发展,科学培育中心城市,坚持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结构,因城施策打造不同城市名片,总结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问题,防止一城独大,有效降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主城区密度。
第二,深化改革,释放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优化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明确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根据趋势适度增减用地指标,保持相对开放的人口,使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相一致。”
周汉民称,还要加强区域间协商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构架中央协调、省际协同、企业协作、社会协力的管理体系,用好抗疫鲜活经验,搭建信息和公共服务共享共用平台,从“一网通办”走向“一网统管”,充分协商,研究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
同时提升治理效能,重点地区试点先行,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城市群先行先试,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审批事项有序转变为备案管理,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权,完善容错机制。
第三,推进都市圈一体化,优化中心城市发展环境。
他表示,要完善都市圈空间布局,加快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避免新一轮造城运动和无序扩张,坚持多规合一,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与此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立通达、便捷、密植而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扩大配套性强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和就业,发挥规模效应;
周汉民提出,还要优化产业机构,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协作,在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内,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
最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设智慧型生产、智慧型生活和智慧型治理有机统一的智慧型城市,提供与常住人口相适应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着力提高突发事件紧急处置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