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再定义

2020-05-19 11:07:13来源:证券日报

张歆

以特定倍速拍摄一座繁忙的立交桥,你会发现,眼花缭乱的车辆流动背后,其实一切井然有序,这就是枢纽的力量!

“促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更好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的表态,也是对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明示。笔者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和职责也在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被重新定义。

首先,从首次被提出到如今被高规格承诺,19个月以来,“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阶段性目标逐步落地,同时也被不断赋予新内涵。

“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提法最早出自2018年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融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至今接近19个月。上述会议强调,“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会议余音尚在绕梁,资本市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已经升级——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于2018年11月初起步并在260天内照进现实,“深改12条”重点改革措施渐次落地实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启动,新三板改革启动挂牌精选层审核……

今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2020年4月7日,金融委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再次强调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易会满主席也表示,证监会在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自觉把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放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大局中去统筹谋划。

于是,在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方面协同创新发展“枢纽功能”,成为资本市场所有市场主体的新课题。

其次,资本市场之所以被赋予“枢纽”定位,是因为其在资源配置中有着引导撬动作用,可以吸引资金、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广泛参与。在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能够强化逆周期调节,甚至是预先布局提前应对。

从疫情对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均展示了一定的独立性。应该说,资本市场的“先手政策”发挥了其枢纽功能。

无论是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企业年报披露延期、股票质押和融资融券业务等的“柔性”政策安排,还是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盈利特点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量身定制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不同的承接板块,或是优化再融资、减持、退市等基础制度以及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每一个举措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着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也因此,虽然疫情防控任务依然不能掉以轻心,但市场对上市公司乃至中国经济的“秋收”依旧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三,资本市场的“四维加力”,讲述了从支持实体-法治供给-改革发展-放管结合的“立体引导”,实现了引导效果的乘数效应。

正如易会满主席所言,发挥枢纽作用,资本市场要在四个方面“加力”:一是在支持经济恢复发展上持续加力。资本市场要积极发挥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重要作用;二是在推进新证券法的贯彻实施上持续加力。新证券法对于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优化资本市场发展生态,具有里程碑意义;三是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上持续加力。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合理把握改革节奏和时机,抓紧推出有利于更好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改革措施,确保“深改12条”有序推进、渐次开花;四是在优化放管结合和改进服务上持续加力。这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治本之策。

这四个维度的“加力”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职能切口,彼此配合、彼此成就,强化经济发展的张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的韧性。

有序、高效,善解复杂之局,这正是经济发展奔涌中忙而不乱的枢纽——资本市场特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