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上,又传来新的进展。
4月22日,第一财经记者从广州疫情防控通气发布会上获悉,近期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了对本土抗疫新冠中药研究力度,与广药集团合作对旗下10个企业的16个已上市中成药系统开展了抗新型冠状病毒和普通冠状病毒229E的体外药效筛选,初步发现了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小柴胡颗粒、克感利咽口服液、清热化湿口服液、口炎清颗粒等中成药显示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药效。
上述药物体外实验有效,仅仅是在实验室体外细胞显示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在体内对治疗新冠同样有效。这些药物距离临床效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要经过临床前的动物实验、之后再到人体的临床研究等严谨的科学研究路径。然而,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缓和,患者数量大大减少的背景下,类似上述中医药的抗疫临床研究如何继续开展?
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广州呼吸所研究院院长助理杨子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临床试验受试者不足,确实会给中医药接下来的抗疫临床研究造成很大制约。而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该团队目前有两个初步的想法,一是先建立动物模型,在动物模型上先进行验证;二是积极连线国外,争取让国外的患者参与到临床研究中来。
“中医药在动物模型上的验证,国际上还未有人涉足。国外的疫情还在继续,现在有些国家有意要加入我们的研究中,但前提是我们的基础研究需要做得更加深入,让他们相信我们的药物是安全的,我们现在研究的这些中成药都是已上市的药物,而动物模型上的验证可以更增加数据的安全性。”杨子峰说。
无论是新冠药物还是疫苗研发,要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其实难度不小,之前就有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找不到合适的动物模型。而一个合适的新冠病毒动物感染模型必须在感染后至少出现肺炎症状,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类的新冠病理变化。
杨子峰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他们在争取5月后能启动一批针对中药的新冠动物模型实验,依托的是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研究团队构建的小鼠动物模型。今年2月份,赵金存研究团队对外宣布称,其联合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成功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经验证,新型冠状病毒可在小鼠肺内高滴度复制,小鼠出现相应的肺炎临床和病理表现。
回顾中国在抗击疫情中,虽然中医药参与救治是亮点,但外界围绕中医药的疗效问题,分歧仍难以消弭。
4月14日下午举办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曾表示,鉴于“三药三方”特别是“三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良好证据,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将治疗新冠肺炎纳入到“三药”的新的适应症当中。“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不过,三药获得新增新冠肺炎适应症,也一度引发过争议,有人就质疑这些中药的临床疗效数据是否足够充分等,也有认为质疑安全性是否有保障,因为部分药物涉及到是中药注射剂。
“上述的三药三方在临床上已得到应用,这次疫情中也进行了比较规范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最后疗效得以证明,如连花清瘟颗粒就经过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且整个临床研究设计得相当严格,而并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研究结论。另外,关于药物的安全性以及疗效如何平衡问题,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无药可用这样的特殊时期,或应该考虑的是救命第一。”杨子峰说。
在杨子峰看来,全球新冠疫情还在发展,在面对无特效药情况,中医药行业应该把握住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储备。
杨子峰表示,无论是新型冠状病毒还是过去的SARS、禽流感等新突发呼吸道病毒,与中医温病理论体系都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如“伏邪”和“内外合邪”等病因病机理论。从现代医学角度,当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等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侵袭,引动内伏邪气,诱发细菌共感染,炎症因子风暴,内外合邪,病情急剧加重,因此“内外合邪”也是呼吸道传染病重症的重要病因病机。
“基于这样的中医临床认识,我们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坚持从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两个角度,同时观察临床广泛应用的热解毒中药多个活性分子多靶点发挥内外邪兼治(即抗病毒抗炎兼治)的药效与机制,这有别于西药单一靶向病毒的思维,使得更为全面的评价中药综合干预病毒感染的特点。同时结合现代循证方法,基础-临床螺旋转化,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研究。”杨子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