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OPEC+减产协议尘埃落定,与会各国最终达成减产协议,首阶段将于今年五六月份每日减产原油970万桶,减产幅度创历史之最。
从多轮谈判结果来看,从2000万桶/日到1000万桶/日,到墨西哥从40万桶/日到10万桶/日,最终到1000万桶/日到970万桶/日,构成了本轮谈判的市场预期变动下调的时间线。
即便低于市场预期,但970万桶/日的减产规模,也已创下OPEC+机制成立以来的最大减产记录。纵观OPEC历史上的多次减产记录,减产幅度低至52万桶/日,高也不过达到220万桶/日。
那么OPEC历次商讨减产,原油市场都有何反应?
以2008年12月OPEC在奥兰做出的减产决定为例,就在2008年的7月,原油价格还达到了147.27美元/桶,但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油价一路跌破40美元/桶,最低价达到33.2美元/桶。OPEC继10月维也纳决定减产100万桶/日后,又在奥兰会议前,透过媒体吹风成员国空前一致的减产决心,让油价迅速反弹回50美元/桶的水平之上。对于大幅减产,当时欧佩克的定调是库存过高,大约超出了市场需求1万亿桶。
在此次减产之后,2008年全年欧佩克计划减产幅度累计高达每天420万桶,这也促使了国际油价在2009年的触底回升,不断攀高。
之后的2014年,当时在国际油价跌幅已经超过10%的情况下,由于沙特为首的OPEC坚持不减产,导致油价从高位滑落,曾经100+美元/桶的布伦特价格直接被腰斩,并开启了为期2年(2015-2016)的低油价时代。
隆众资讯分析师李彦指出,2014年7月国际油价就已开启阴跌模式,主要原因是当时OPEC与非OPEC的产量都有增无减,同时全球经济疲软,使得供强需弱的担忧不断加剧,最重要的原因是沙特坚持不减产,且一手主导OPEC组织不减产,牢牢的为市场定下了利空基调。
可以看出,OPEC组织减产与否,一度对库存的消纳和油价的起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不过,OPEC的影响力正在被削弱,尽管OPEC的决定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仍然还在,但事实上,通过调整产量来稳定油价的能力已经大幅减弱。换句话说,即便是达成减产协议,对油价的干预作用也不会持续。
隆众资讯副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图解原油期货》作者闫建涛认为,目前石油市场是一个四轮驱动的四边形不稳定市场,影响因素包括全球公卫事件、地缘政治/民粹主义(沙特/俄罗斯/美国)、经济/需求、库存。
“当前的国际油价中,疫情是催化剂,交通用油严重依赖于基础设施,受困于疫情;经济萧条和需求走弱是加速器;地缘政治,在全球民粹主义大环境下,是放大器,加剧了油价震荡;而库存是调节器。”闫建涛说道。他认为,和过往几次油价下跌、OPEC减产相比,本次减产中,库存的影响作用较以往加大了,主要是疫情造成基础设施和交通物流的不畅,导致库存严重积压。
对于减产后续的实际落地,金联创分析师韩正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协议的减产幅度并不代表着实际减产数量,OPEC+的减产情况还需要观察其5月落实减产后的产量数据,而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在实际执行减产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可能不会达到减产目标。“
在此情况下,除了减产份额外,原油出口份额的影响则更为显著。李彦提出了此次减产协议的后续一大看点,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三国除承担联盟分配的减产份额外,还将额外联手削减原油出口量200万桶/日。而一旦产油国直接削减出口量,短期对油价的利好推动将比减产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