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本土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各地零星出现的确诊病例把“无症状感染者”再次放大。
新冠病毒无症状携带的比例有多高?传染性有多强?是驱动这种全球流行病传播的未知重要因素。公开无症状感染病例信息,对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病毒的传播很有必要。
“每日1例”需要警惕
连日来,中国除了境外输入病例之外,本土每日新增的病例更值得警惕。3月27日,浙江新增一例本土病例,为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确诊病例;3月29日和 3月30日,河南、甘肃各通报一例本土病例,上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已经都在隔离中。
在本土的确诊病例以外,各地还陆续报告了一些无症状感染病例。比如3月29日,湖北荆门通报了1例无症状感染者,公布了其活动轨迹。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仍有待进一步隔离观察和确诊。
尽管新冠病毒在人群中无症状携带的比例仍然较低,但疑似病例和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中,这一比例并不低。了解无症状感染人群的比例有多大,有助于为整个疫情的流行病学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在国外,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已经导致了病例数呈指数级的增长。尽管钟南山院士已经表示,中国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并不高,然而在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受限于医疗资源,很多无症状和轻症病例并未入院就诊,这些无症状感染病例是否已经在人群中开始“隐蔽”地传播病毒?这种传播规模多大?持续多久?速度多快?获得这些样本信息,有助于揭开病毒的“隐性传播”之谜。当然这可能要辅以回顾性血清学或宏基因组学研究。
而现阶段理解无症状感染病例的真实情况,最直接可见的影响死亡率的统计。
“我认为无症状感染病例数非常重要,可以告诉我们疫情发展到何种程度,也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计算疾病的病死率。”英国华威大学副教授迈克·蒂尔德斯利(Mike Tildesley)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影响公众对疾病的风险认知
蒂尔德斯利教授专注于设计新冠疫情发展的数学模型。他认为,要反映疫情的真实情况,就应该获得尽可能准确的数据。他还说道,在无症状病例非常多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赖于确诊人数来判断疫情严重程度,会影响公众对疾病风险的认识。
蒂尔德斯利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众需要知道,即便自己所在的国家病例数量仍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染风险低,每个人仍然应该保持自律。”
因此从公众知情的角度,公开无症状病例的数量和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看,对无症状病例的追溯分析,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无症状携带者在传播链上的作用、无症状携带者最具传染性的时间点以及这些理论上的“低风险人群”的总体传播率。
更为重要的是,了解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还有助于回答人群中多少人获得了免疫力的关键问题。英国曾希望通过“群体免疫”的策略来应对疫情,而在湖北尤其是武汉地区,那些无症状的病例应该已经自愈,这将为中国应对潜在的第二波疫情风险提供重要线索。
此前针对无症状感染者为何不算入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表示,这是因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需对其进一步诊断鉴别,不能仅凭检测阳性就判断其为确诊病例。这些病例中的一些人有可能处在潜伏期,后期可能会出现症状,转为确诊患者。
另据解放军呼吸病研究所原所长刘又宁的说法,目前已确认“感染”却无症状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尚在潜伏期,潜伏期一过就会有症状,另一类则自始至终无症状。这意味着一些从无症状的感染者可能永远不会被确诊,但是仍有可能携带病毒。
而从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检测病例情况来看,该邮轮上的700名感染者中,约有18%从未出现症状,这一比例并不低。
近期在国内疫情形势逐步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复工复产正当时,更需警惕无症状感染病例。“要高度重视防治无症状感染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6日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