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短期冲击巨大,重新将经济拉回正轨,宏观政策必须加码,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配合财政刺激拉动需求。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将研究推出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以及刺激消费等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
其中,由于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并不纳入财政赤字率,因此这三方面举措相对独立,被外界视为应对此次疫情的财政政策“三板斧”。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告诉第一财经,这是疫情暴发以来,财政政策相关的最强表态。疫情冲击主要拖累总需求,这种情境下,货币政策相当于是用“绳子推车”,所以需要财政政策发力。作为拉动总需求的关键推手,财政政策将在一揽子宏观政策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货币政策起着配合作用,通过引导利率下行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居民利息负担,从而提振企业家投资动力和居民消费信心。
赤字率将破3%
衡量财政政策扩张程度,一个十分关键的指标是财政赤字率,赤字率越高,财政扩张力度越大。财政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我国财政赤字特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也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而由于近些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赤字率波动向上,前几年曾触及3%顶点,去年为2.8%。
此次政治局会议明确了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财税专家预计,财政赤字率将突破3%,但超过3.5%可能性较小。
“我国赤字率一直不突破3%,是因为将它作为财政安全的一个心理防线,实际上来自欧盟的3%红线并不科学合理,欧盟一些国家也早已突破这一红线,为更好应对疫情冲击,短期赤字率可以突破3%,但也不宜过高,应该不会超过3.5%。”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告诉第一财经。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则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的预算赤字率可以提升至3.5%,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为新基建提供融资保障,并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倾向于赤字率定在3.2%。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也认为,今年赤字率大概率将突破3%。2020年名义GDP预计将达到107.05万亿元,如果赤字率按3%算,那么财政赤字规模为32115亿元。如果赤字率按3.2%测算,赤字规模为34256亿元。
而2019年财政赤字规模拟定为27600亿元。因此,如果按最保守的财政赤字率3%测算,财政赤字规模将首次突破3万亿元,相比上一年增加4515亿元。
财政赤字规模扩大的原因,一方面是收入减少,其中一部分是受疫情冲击,地方财政收入短收,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9.9%,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18.6%。另一部分是今年新出台超过1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新政策,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负担,这也造成财政减收。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不减反增,比如应对此次疫情各级财政支出超千亿元,扶贫攻坚支出力度也较大等。
特别国债规模或是万亿级
由于特别国债不纳入财政赤字,因此它是财政政策扩张的特殊手段,历史上也仅仅用了两次。
第一次是,财政部于1998年8月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第二次是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决定:批准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毛捷教授告诉第一财经,此次特别国债可能与前两次比较相似,用于补充应对经济发展重大挑战的资本金,但也存在一些差别:一是此次特别国债不用于定向补充国有金融资本,而是为疫情影响下顺利开展“新基建”等补充资本金;二是此次发行特别国债的目标不是降低金融系统风险,也不是专门针对流动性和通胀压力,而是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起服务于补短板、筑牢经济新增长点。
明明认为,此次发行特别国债具有支持特定项目的特殊意义,面对百年一遇的疫情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受其影响而大幅下行的背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可支持新基建、民生建设等,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等,以及其他财政补贴等,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对于基建投资、促进消费都有积极作用。
多位财税专家认为,此次特别国债将达到万亿元。
明明认为,此次特别国债总的规模将不低于2007年的1.55万亿元,在全球疫情的干扰下,不排除总量在1.8万亿~2万亿元附近,但是会分批(期)发行,参考过往,2007年特别国债一共分了八期,2020年第一期规模或将围绕在5000亿~6000亿元,同时项目上也将更加丰富,例如抗疫特别国债等。
毛捷认为,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如果过小可能影响政策效果,保守估计在2万亿元以上。
地方专项债超3万亿
地方政府专项债也不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范围,近些年为了稳投资补短板,专项债规模不断攀升,去年达2.15万亿元。而不少专家预计今年专项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明明认为,新增专项债反映政府对经济预期的态度,预计2020年规模约为3.35万亿~3.5万亿元,甚至不排除接近4万亿元规模。
上海财经大学郑春荣教授告诉第一财经,由于地方专项债偿债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增长幅度有限,因此专项债规模可能不会有大幅增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不宜过度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这可能造成对市场投资的挤出效应。
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了2020年1.29万亿元专项债。截至3月20日,全国各地发行专项债10233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79%。
这些资金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前两个月约554亿元专项债用于项目资本金,这更好地发挥了稳投资补短板效果。
国君宏观预测,如果2020年全部专项债都主要投向基建,而非像往年那样大部分用于土储和棚改,将推动全年基建投资增速达到10%左右。
郑春荣认为,此次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此外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医疗、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领域仍有提升空间。从稳增长和补短板角度看,预计上述几大领域将成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投向的主要方向之一。
财政部部长刘昆今年2月份撰文称,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行不通,必须向内挖潜,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
货币政策重在降贷款市场利率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将“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摆在首位。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看来,会议释放了明确信号,定调接下来货币政策调控最核心的任务:降贷款市场利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认为,后续可能通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方式为LPR(贷款市场利率报价)下行创造空间。
市场认为,短期内4月上旬或许就是“降息”的关键窗口。
野村证券预计,未来几周央行可能会分别下调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1年期MLF中标利率各25个基点。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更剧烈的冲击,降息幅度将分别扩大至50个基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该如何协调?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货币财政协调推进稳增长过程中,应以财政为主,货币配合。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也撰文分析,对中国而言,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对冲手段。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流动性纾困,实体经济因疫情所受损失,仍需财政政策补贴来缓解压力,因此当前政策选择上,财政政策优先度或将高于货币政策。
明明告诉第一财经,目前疫情对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下降,需要增加财政支出,支持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而货币政策要配合财政刺激,为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发行提供好的融资环境,进而拉动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