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日检5000份,上海尖端医械发力抗疫一线

2020-02-24 18:12:22来源:第一财经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上海企业发挥科研和生产方面的优势,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大批临床和科研所需的紧急物资和医疗设备。在上海政府“防疫28条”的政策保障下,上海科技企业正在积极渡难关、稳发展,促转型。

医疗技术转向高性能、无人化

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上周透露,目前上海已经实施的6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首批科研资金已拨付到位。在检测试剂研发方面,之江生物等三家企业开展的相关检测试剂攻关项目快速研发出检测产品,并获得国家药监局首批生产批件。截至2月11日,3家企业累计提供核酸检测试剂盒232.5万人份。

截至2月22日,由上海捐赠的10台新冠病毒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设备已经全部在武汉安装完成,每天全速运转将可完成5000人份核酸检测量。

疫情发生之初,由于核酸检测机构、能力有限,武汉核酸日检测低,很多患者难以确诊,导致核酸检测存量巨大。2月初,上海市考察之后,选购了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0台套,并配以10万人份的耗材和试剂捐赠给武汉。

这10台设备在2月10日运抵武汉后,分别送至武汉市一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九家市属医院和硚口区疾控中心共10家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该公司还派出10名工程师协调、安装、调试和培训。

该设备最大程度地避免操作人员与样本过多接触,有效缓解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病毒的感染风险,保护一线医务人员的安全。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凯介绍称,该设备可实现核酸自动提取、试剂自动添加,从样本提取到核酸检测的全程,实验人员只需根据电脑提示,将试剂和样本放入机器内后,就可以完成对样本的检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

据悉,目前武汉有45家相关机构已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日均检测能力达2万人份,日检测量为1.6万人份。随着武汉市“应检尽检,日结清零”的要求,核酸检测能力亟待再次提高。一台全自动核酸提取仪4个小时可检测96个样本,满负荷运行的话,每天可检测样本500人份。上海捐赠的设备如果全力运转,一天最多可检测5000人份,可承担武汉日检测量的三分之一。

之江生物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工厂在春节期间都未停工,大年初三已经实现大批复工。工厂的核酸检测试剂日产能达到20万人份。

疫情爆发以来,上海医疗设备生产商联影集团和股东一起捐赠了1.1亿元的医学影像设备,发出200多台抗疫急需的CT和DR设备,100多位同事奔赴湖北一线,半数在武汉,24小时响应医院需求。

联席总裁张强表示:“此次的新冠病毒传染性强,我们提供两类设备,一类是智能CT,医生不用进入病区就能对病人进行扫描,还有一类是搭载智能芯片的X光设备,医生在安全范围内可实现隔室遥控曝光,在减轻医生承受辐射剂量的同时,减少医患接触,在火神山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都在使用这些影像设备。”

他还表示,联影正在做方舱CT研发,具有独立医院的箱体式,插上电就能用。目前联影已经向武汉捐赠了价值5000万元的方舱CT。

张强透露,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医院对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他说道:“第一是适应疫情的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避免医患感染;第二是方舱CT——应急放射科。方舱医院大多是临时性场地,对CT设备环境的适应性、扫描效率和稳定性、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人工智能、远程医疗效果受验证

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全套解决方案也在这次疫情中为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张强表示,联影开发了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辅助医生决策,互联网医疗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分流分级。目前联影的远程系统已经在雷神山、方舱医院等上线,完成3200多例分析决策。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诊断方面的作用正在得到验证。此前,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已经上线。该系统采用创新的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为临床专家提供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等服务,更为高效、准确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CT+AI的方式,可以协助加速基层医疗机构地辨别感染者,为快速隔离、诊断、治疗争取时间。指导该系统研发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施裕新副院长表示:“CT影像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诊疗决策依据之一,能及时实现病毒肺炎的诊断。”

依图科技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套系统将AI与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生对70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病情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医生的评价结果相似,显示出较高的稳定性。

这套评价系统通过图像算法实现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的智能化诊断与定量评价,并对局部性病灶、弥漫性病变、全肺受累的各类肺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通过对病灶的形态、范围、密度等关键影像特征定量和组学分析,精确测算疾病累计的肺炎负荷,实现对CT的全肺病变动态4D对比,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评估疗效,预测预后。

联影一位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临床数据逐渐增多,AI的临床意义会逐步显现出来。数据的质量和标记非常重要。我们也在拿更多的数据,抓紧研发,争取尽快让AI系统上线。”

一位上海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AI与CT的结合确实能够提升诊断效率,但这一优势只有在缺乏放射科医生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意味着AI诊断的能力已经超过临床医生。”

上海参与抗疫的其他项目还包括:在人工智能方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红外温度传感器;在应急药物和疫苗研发方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对一批已上市药物抗新冠肺炎的新适应症开展拓展研究;上海斯微生物与东方医院合作开展了mRNA候选疫苗的研发工作,第一批小样已于近日送达国家有关部门开展药效动物实验;在基础科研方面,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杨海涛团队解析的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在抗体试剂研发方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联合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首批通过法定检测机构检定合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