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创证券“假高管”电话会议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最新公开回复是:假高管为星期六子公司遥望网络离职员工,而证券公司研究员也已停职。2月21日下午,事件再进一步,证监会称已启动对该事件的调查核实。对投资者来说,无论华创证券“假高管”电话会议事件真相如何,其背后已暴露出上市公司公开或非公开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应擦亮眼睛。
华创证券“假高管”事件发生后,外界的矛头似乎都指向了证券公司研究员、券商行业乱象、券商与买方之间的基金分仓、以及背后聘请假高管的第三方公司等。
“居然能请到假高管,第三方公司到底收了多少钱?”这是记者听到的有关该事情的最多感叹。记者查询发现,星期六没有公布当天的机构调研纪要。
值得反思的是,假如当天没有“翻车”,假如这家上市公司高管也刚好想借助假高管假信息力量推高股价,或者券商与上市公司之间相互合作(此种情况并非空想)?那么普通投资者,见到的是不是就是寻常的调研纪要?
据了解,上市公司披露机构调研纪要(含电话会议)内容,以及是否可以或需要披露相关内容,决定权主要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披露机构调研纪要(含电话会议)确实需要通过交易所内部发布系统披露,但一般直接发布,监管部门事后审核。而交易所主要在规则范围内监管上市公司有没有违规披露,其判断依据主要是调研纪要信息是否虚假等,至于电话或实地调研中上市公司或外部专家方面提到的可能影响公司股价的敏感或内幕信息,上市公司方面不一定会记载在调研纪要中,监管层也并不知晓,这就无形中给上市公司向外界透露虚假信息留下了一条灰色地带。
曾亲历过上市公司一场非常小型且普通的电话会议全过程的人士告诉记者,当时该上市公司高管在向投资者介绍公司经营数据时,较实际情况放大了很多倍,但交流会后,外界对高管的虚假披露经营数据的事一无所知,而被邀请参与了这场交流会的投资者也认为获得了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监管层更是一无所知。
别说假高管透露假数据,哪怕是真高管也存在不少透露假消息假数据的情况。因此,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经审计的资料的研究或实地调研等,不应轻易相信一些高管或研报所透露的信息。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这句话用在资本市场上,或许也不算过分。从研究员研报抄袭互撕、董事长殴打前分析师,到传播虚假信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频发,再到“假高管”事件,近几年来,资本市场上的风波不断,希望此次事件后,希望市场能多一些干净、真实的信息,投资者也能够提高自身对信息的甄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