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谣言“病毒”猛于虎,抗疫也需增强识别免疫力

2020-02-14 13:12:14来源:第一财经

重大疫情面前,信息的准确和流畅很重要。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人们急切地想通过网络获取有价值、有帮助的信息时,却发现比这场疫情来势更凶猛的是一些真假难辨的谣言。

最新的一例是,今天网上突然莫名其妙出现“上海现3000多例病例”的传言。刚开始,这一传言让很多人吓了一跳,但是寻遍所有权威发布渠道,都没有看到这个数字,才发现又是网络谣言。

后来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市公安局也明确表示,网上所谓“昨天疫情大暴发,上海出来3000多例”传闻纯属谣言。警方第一时间找到发布人,原来发布这个传谣的始作俑者,是因为自己的宠物店被市场监督部门劝导暂缓营业,所以在微信群中故意编造相关不实言论。

其实,经常关注新闻的人应该知道,涉及疫情病例数据,有权威部门通过权威渠道发布。上海每天两次发布确诊病例、排除疑似病例、出院病例等相关数据,完全透明公开,一查询就可以知晓。另外,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诊疗方案,湖北以外地区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上海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这种谣言,通过一些权威渠道,稍加查询就可以识别,但有些谣言就没有那么容易识别了。比如有些涉及科普类的谣言,因为隔行如隔山,普通人对涉及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信息并没有辨别能力,只能相信权威人士。

仔细识别可以发现,这类谣言喜欢冠以某个名人的头衔,来达到传播的范围。比如前几天流行的“钟南山院士感染新冠肺炎”“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某某专家推荐!这些食物能抵抗新冠病毒!”

这些谣言,除了需要我们平时积累一些科学知识,增强识别能力之外,当事人和正规的新闻媒体机构的及时辟谣非常重要。在重大事件和灾难面前,往往能折射人性的多样性,如果信息不流畅,这种谣言传播的范围会更广泛。

许多谣言,虽然顶着“真相”的帽子,其实经不起推敲,有很多固定的套路。比如有些信息来源非常模糊,查不到权威出处;有些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比如喝高度白酒抗病毒、吸烟抗病毒之类,一眼就可以识别;还有一些言之凿凿,一会引用境外媒体,一会引用某科学杂志,但不求甚解,断章取义,这种谣言难识别一点,但只需交叉求证,也可识破。此时,个人获取信息的通达渠道十分必要,需要个人的识别能力和知识积累,还需要自己的一些逻辑判断能力。这即是“谣言止于智者”。

在全国人民都宅在家防病毒和抗病毒的时候,大家跟外界的交往和信息沟通,往往通过智能手机来实现,此时,谣言是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病毒”,一旦在社会滋生流淌,环绕在你我之间,会让人防不胜防,甚至会加大恐慌情绪,会影响到疫情防控的总体格局,更影响到今后社会经济常态的恢复。

所以我们认为,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努力恢复经济的情况下,对谣言的治理同样重要。谣言同样是一种“病毒”,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为了辟谣,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最近很多媒体都开出“辟谣”类专栏,从查证到刊播,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有时虽然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了辟谣,但要消除影响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有限、有效的资源应该发挥更大效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而不是应付这些无良“宵小”。

此时,权威部门和权威媒体的及时信息公布很重要。公众接受信息,要着眼于专业和权威媒体,而不是人云亦云。专业性的信息,来自专业化的人士;专业化的报道,也来自专业化媒体。

谣言更应该止于法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故意、恶意造谣者要清楚自身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相关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藉以时日,新冠病毒总有攻克和制止时,可怕的是有人借此散播谣言,夸大疫情和病毒对人们的威胁,制造恐慌情绪。疫情当头,谣言“病毒”猛于虎,抗疫也需抗“毒”,我们不仅要增强身体免疫力,还要增强思想和识别免疫力,让大家都成为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