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根据部分城市的规定,是一些企业允许复工的日子。
9日,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一直在忙碌地安排第二天的复工事宜,迎接50%左右的员工返岗。从大年初四晚上起,哲弗的管理层每两天开一次会议,讨论订单交付、疫情防护和复工准备问题。他们不仅为复工准备了防护物资,也给员工购买了针对新冠肺炎的医疗保险。
“不管是对个人和企业,健康地活着是今年的首要目标!”2月6日,李飞给员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非常时期,希望大家都能用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目光和积极的心态,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原来我们预期今年销售额要增长一倍的。现在估计还能增长,但肯定没有那么多了。”李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复工后的复产难题
2月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称,企业复工坚持“四个优先”——对涉及疫情防控、事关国计民生、保障城市运行和群众生活必需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按照“四个论英雄”经济贡献度高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市场订单足、防控措施实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核心管理人员、一线熟练操作工人优先保障复工。
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全面智慧安全防控闭环解决方案的厂商。此次抗击疫情期间,也向武汉地区公交集团无偿提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安全系统维修所需物资,确保疫情期间公交正常运营。
哲弗将于2月10日复工,但李飞说,复产并不容易。
哲弗2/3的员工是外地人,大概60人左右。目前,销售、售后等部分办公室人员开启了远程办公,生产线上的外地员工,尤其是重点地区的员工,则必须遵守规定原地隔离。“目前都回不来,即使回来也要隔离14天。所以虽然复工,但是最多恢复50%的产能。”
用工问题,同样困扰着共享出行的行业巨头哈啰出行。
封城之后的武汉,身着防护服的医生脚踩哈啰单车的照片曾广泛传播。在交通管制的时刻,共享单车成为不少人的出行选择。
哈啰大数据发现,疫情爆发后,武汉的骑行行为发生了特别显著的变化:除夕前后两三天内,医院百米以内的骑行量占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超市、农贸市场周边的骑行量占比也显著提升。
“特殊时期,城市公共交通停摆,居民对共享单位有刚性需求,单车在公共交通中扮演的补充角色极大地体现出来了。”哈啰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的进一步加强,哈啰出行于1月19日起宣布对全国所有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开放免费骑行。截至2月8日,哈啰出行向全国包含医疗、疾控、城管、环卫、治安、交警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308个单位,累计提供单车及助力车月度/季度无偿骑行卡近13.5万份,累计免费骑行时长达6129540天,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中。
支援抗疫一线人员的同时,哈啰出行也不得不承受疫情的巨大影响:由于交通隔断以及人员管控,共享出行的业务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订单骤降。
冬季骑行本就属于行业的淡季,加上疫情影响,共享单车业务受影响极大。以上海市场为例,目前哈啰单车的订单量是日常的1/6,其他地区的订单损失更明显。与此同时,哈啰助力车、哈啰顺风车订单都下滑明显,导致哈啰出行整体营收损失很大。
而且,由于运维人员的不足,直接导致单车、助力车不能得到及时地维护,缺电车、失联车全国范围内每天都有一定比例的上升,造成企业不小的资产损失。
目前,哈啰出行累计全国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稳居行业第一。其中,哈啰单车和哈啰助力车分别入驻全国360、260多个城市,顺风车业务也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上线。
2月10日,也是哈啰出行复工的日子,但是,受疫情及各地延迟复工政策影响,哈啰同样遭遇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很多一线运维人员无法按期返回工作城市。根据目前的返岗统计,单车、助力车运维人员到岗比例可能仅有5成左右。
“即便各地企业2月10日普遍复工,但根据目前疫情发展的情况来看,各地的疫情防控仍然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对于包括我们在内的出行行业来说,负面影响也仍然会持续。我们也在想办法自救。”哈啰单车业务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哈啰总体在运维人员的分配上做了个倾斜,即优先把有限的运维人员放在疫情相关的消毒等岗位上,这样也会牺牲一些日常的订单。
不同步的供应链
另外,企业并非单独个体,而是产业链上的一环。李飞说,目前全国放假时间不统一,特别是不同省市企业复工时间不统一,企业复工需要审批,会导致行业供应链的不畅通与不均衡,事实上形成复工企业因原材料不足而导致的开工难。
“现存的原材料,最多生产也就一周,我们在催着我们的供应商快速交付,但是他们也同样存在复工和产能的问题。”李飞说。
哲弗的供应商分布在无锡、常州、芜湖、宁波等地,主要集聚在长三角地区,但是因为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所以也存在交通隔断,封村封路的情况。所以虽然有些供应商说原则上可以交付,但还是需要进一步等待。
李飞说,手头的订单都是年前拿到的,有些订单很可能来不及交付,也有一些订单很急,客户要求按时交付。不过,李飞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客户也因为工人不能按时回工厂复工,所以客户的生产计划实际上也是推迟的。“现在大家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状态:就算能按时复工,但是不一定能够按时复产。”
哲弗的客户主要是公交行业,李飞说,正常的话,公交行业的采购集中在3、4、5月份,但目前大家都忙着抗击疫情,今年上半年的订单估计会影响很大。
产业链上下游复工的不同步,也影响着哈啰出行的业务推进。
上述负责人表示,由于上游零件供应商及车辆制造企业延迟复工,以及当前疫情原因物流运输受限,2月份60%新车交付预计延迟1个月。2020年的新投车、新开城预计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运营企业成本大幅增加
除了复工复产,防控疫情也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企业不得不在承受业务影响的时刻,同步承受包括人力和抗疫物料在内的运营成本仍在大幅增加。
春年前,哈啰出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防疫工作组,统一部署安全防疫相关工作并进行全国范围内资源的统筹。为确保用车安全,哈啰单车和助力车运维团队还立即展开并切实做好车辆无差别消杀工作,每人每日平均消毒次数在3次以上(重点城市5次),每天对重点区域的运营车辆进行消杀作业达数万次以上。
但由于口罩等抗疫物料目前各地进行渠道管制,企业面临采购困难。“采购渠道的受限导致成本上升,加之快递运输难度,仅企业抗疫物料成本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800万元,并且还在持续上升中。”哈啰出行上述负责人表示。
另外,特殊时期的人力成本,也高于平时地面兼职人员的人力成本,这导致哈啰出行必须在人力和物力方面均付出较大成本。
以调度为例,共享单车的运营极度依赖线下物流车的调运,由于春节及武汉疫情双重因素,导致线下物流成本大幅升高,用工成本也大幅提高,让综合的调度成本成倍升高。
哲弗高价采购了口罩、消毒酒精和洗手液,并安排阿姨每天对卫生间和公共区域进行重点消毒,每天两次检测员工体温,一旦遇上员工体温异常,将及时上报并立即隔离。
客观的现实是,目前市场上防疫物资紧缺,可正常采购的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难以满足企业开工后员工提供必要的保护需要,安全隐患仍存。
因此,李飞也建议,在企业开工前,政府应允许企业按照登记的员工数量以一定配额优先采购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确保员工健康,同时建议将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纳入企业的劳保用品进行管理。
李飞认为,这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产生不小的影响,成本的支出也会加大。“本来企业每年都会考虑降成本,但现在是不降反升了。”
共渡难关
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均反馈称,希望政府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手段,为企业减轻负担,共渡难关。
“疫情对企业最大的影响是现金流和经营成本的问题,最需要的是减税、降费、增贷。”李飞说,改善现金流对企业当下来说非常重要。
他表示,企业经营成本在增加,但销售没有上去。同时,企业的应收账款账期也在拉长。“大家都面临这样一个困难,我们的客户付款说往后延,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到我们货款。应收账款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就变差了。”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表示,在1月底以来的大量调研中发现,现金流暂时性困难、成本压力大等问题是当前众多企业面临最急难愁的问题,也是首要的切入点。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也表示,包括防疫期有一些企业减产造成收入的减少,人工成本以及原材料、物流成本的上升,一些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限制,尤其是现金流的短缺,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2月8日,《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28条”)发布,针对三大类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的重点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相关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延迟复工的各类企业)精准施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包括减免租金、税费减免、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等在内的一揽子支持政策,有效期至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再顺延3个月。
通过“减免缓退”等各类综合政策手段,初步测算,“28条”可以为上海全市的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300亿元以上。李飞表示,这些举措对于对企业现金流的改善比较重要。
此外,针对疫情结束后的业务发展,企业也提出了建议和需求。
上海欣海报关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报关协会副会长葛基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府在未来的国际市场开发中有什么举措,能不能组织我们民营企业出国,参加国际展会,或支持民营企业举办国际论坛会议,并给予经济补贴。这也是为下半年进博会做好招商的准备工作。”
目前,上海也正在积极协调防疫物资、用工、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保障工作,支持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2月8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举行会议。上海市委书记、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以政策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帮助企业稳信心、稳预期。针对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实际困难,加大扶持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服务。要加快细化方案、简化操作流程,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有更多感受度和获得感。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做好相关政策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