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月26日表示,目前已经启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并成功分离病毒,正在筛选种子毒株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的药物筛选。
1月25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研究团队称发现一批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治疗潜力的老药和中药,其中包括12种抗HIV药物。
美国制药巨头吉利德(Gilead)也声称正在评估抗埃博拉药物remdesivir(瑞德西韦/伦地西韦)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疗效。吉利德已经在与美国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联合展开针对这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体试验。
抗体药物研发需要数月时间
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一名研究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任何药物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人体试验,这需要时间,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很快确定并分离出来,是有机会加快特效药的研制的。”
这位研究员进一步解释道,找到病毒就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测试不同药物的抑制活性,这样就会大大加快寻找特效药的速度。但他同时强调:“当然不可能所有的药物都马上在病人身上测试,而且不同的病人对这个病毒的反应千差万别,个别人服药后治愈了,也不能说明一定是药物起效了,也许是自愈的。”
一位在SARS期间曾在默沙东内部从事药物研究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研发新的小分子化合物需要数月时间,大概率事件是当疫苗或者抗体研发出来的时候,疫情已经过去了,而且可能会像SARS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这位人士建议称,最快的药物研制方案是核酸类药物。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有望大幅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周期,最快的几天就能研制成功。“现在病毒的DNA基因组已经被破解了,那么理论上就应该很快能够通过RNA干扰技术(RNAi)或者基因编辑技术(CRSPR)设计出核酸类药物,甚至只需要几天。”
上述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明确药物的毒性后,直接在人体进行试验,中间省去了药物的筛查和药物化学的过程,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这种方法最快。”
SARS“特效药”方案至今无解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历史资料发现,早在2004年针对SARS特效药的研发时,就有中山大学团队研究过核酸类药物的相关课题。当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任首席顾问、广州一家高新企业主持的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防治SARS疾病特效siRNA药物研究”课题组的科学论文发表在2004年5月25日在英国出版的国际权威刊物《Antiviral Therapy》(《抗病毒治疗》)上。
当时的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宝健教授介绍称,“核糖核酸干扰”(RNAi)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种生物医药技术,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是RNAi机制的中介分子,它的特点是可对RNA病毒进行降解,同时它也能将分解为小片断的RNA成为新的力量去消灭新的病毒。
团队当时还首次在世界上开展了应用20只恒河猴的SARS冠状病毒感染模型对通过上述细胞试验所筛选得到的双链RNA小分子进行体内药效试验,并称动物试验初步结果十分令人鼓舞,不过此后便无相关人体试验的下文。
相关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使用这种RNAi技术开发药物的方法成功率极低。“试试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奇迹上。”一位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RNAi和CRISPR技术在药物开发上作用有限。”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截至目前RNAi药物开发成功的数量有限,参与研发的企业也非常集中,美国企业领先。2018年美国FDA才首次批准了一款由Alnylam公司开发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用于治疗由hATTR(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
当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变异可能性也会增加药物开发的难度。尽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在最新召开的疫情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目前还未发现病毒变异证据。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表示,目前仍在密切监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情况。高福也是此次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工作的主持人。
高福强调:“每个病毒都有它的特点,基于研究人员过去对其他冠状病毒的认识,病毒都是会变异的,但这次的冠状病毒有别于其他病毒,从一开始分离出来到现在,不管是从环境还是从人体早先分离的病毒,都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异,说明这个病毒之间的差异非常小,需要时间去寻找它到底变在哪里,现在还在进一步的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