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年的洗礼,ofo押金其实已经成为哲学话题,或者唯物一点讲是量子状态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在ofo“购物返钱”活动推出后,一位投资圈人士在朋友圈如此感慨。这句话多少有些调侃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ofo的每一次“神操作”都牵引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
由共享单车押金引发的信任危机在产业圈犹存。因为共享单车,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王庆坨镇曾一夜复活,满地是钱;却又伴随共享单车的大败退,与共享单车企业对簿公堂,不少工厂甚至濒临倒闭。现如今,当笔者问及一位共享单车高层,共享单车对于供应商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活着!”
在经历了破产、倒闭、合并惨烈洗牌后,笔者观察到,共享单车开始走向精细化运营,“生态圈+大数据价值挖掘”成为共享单车新的竞争维度,而产业链也开始从单纯“客供”关系,走向产业协同和价值共生。
“活着”的背后意味着共享单车企业是否能够围绕生态布局,给整个产业持续创造动力和需求。这并非只是“新概念”,或共享单车向资本抛出的新故事,而是关乎到共享单车企业在下半场能否存活下来,以及良性变现的关键指标。
首先,唯有生态打法才能拓宽共享单车的盈利途径。在大规模补贴停止、政府监管力度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单车开始集体上调价格,缓解成本端压力。但笔者认为涨价只是止损的通道之一,只有在单车业务基础上进行场景延伸,挖掘单个用户的消费潜力,才能丰富造血能力。
因此我们看到,哈啰出行走向两轮生态,延伸出了哈啰助力车、哈啰车服、哈啰换电等两轮出行服务。而青桔单车、摩拜单车也开始演变为大公司的一项延伸和配套服务,前者用于提升网约车用户转化率,构建滴滴一站式出行平台;后者则在帮助美团完善本地生活流量闭环。
其次,唯有生态打法才能产生更大的协同价值,提升运维效率。哈啰两轮生态改变了传统两轮产品产业链结构,除了两轮传统产业链制造和整车品牌商之外,还引入了电池制造、半导体、通信技术、贴片设计加工、基础材料、板金柜体加工组装、电源电器件等领域企业。
新技术的引入倒逼产业内其他产业生态伙伴不断自我升级,匹配数智化要求,提升整体能力。借助产业多技术投入和数据驱动,从产品设计、精益生产,到质量管理、运营管理等,单车的运维成本和使用率都在改善。
在近期产业大会上,哈啰出行研发副总裁任亮亮就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早期共享单车出现故障,用户会进行报障,但报障的准确率大约只有40%,存在不少错误报障的情况,致使运维人力和资金浪费。通过大量的系统参数学习,大数据算法可以有效识别报障的真假,报障准确率提升到了80%,随后团队又在系统中加入了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匹配识别用户报障照片,报障准确率提升到了90%,极大节省了运营成本。
为了提升定位的准确性,哈啰在新的单车车锁上加入了一个WiFi定位仪,以弥补城市高楼大厦信号不精准问题,虽然前端制造成本增加,但由于运维精度的极大提升,整体成本结构也在大幅下降。哈啰出行供给经营管理中心总经理程亮告诉笔者,产业协同并不容易,需要对彼此业务的足够了解、双方优势的组合和价值的认同。
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根植于商业模式之中,当大家回归到以顾客为中心去创造价值,而不是传统的线性价值链,就会消除很多无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