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多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世界级产业集群将分布在这些领域

2019-12-02 13:13:12来源:第一财经

到2025年、2035年,长三角一市三省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会呈现一个怎样的发展格局和面貌?

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这一顶层规划公布,让这一区域未来的面貌更加清晰起来。

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 这是长三角推进一体化的数字基底。未来,这里要成为——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当下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要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形成扩大内需的战略攻坚点。”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中,“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被放在首位,这也意味着长三角地区既要实现有速度的增长,又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提升长三角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如何推进?

多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结构

长三角规划范围包括苏浙沪皖全域,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在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同时,《规划纲要》还划定了一个面积22.5万平方公里的中心区。

这个中心区共覆盖27个城市,其中包括上海市、江苏省9个城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9个城市(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以及安徽省8个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长三角中心区一体化发展,带动长三角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引领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

也就是说,这27个城市要首先加强城市间的合作联动,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同时,要加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而在长三角内部,还包括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规划纲要》提出,在都市圈内部推进同城化,在都市圈之间,则要推进协调联动,加快建立都市圈间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比如,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

此外,在长三角一市三省范围内,还划定了一个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涵盖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其功能是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另一个关键区域,则是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其功能是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布局,更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张学良说,从大的空间尺度上看,长三角并非独立的经济区域,既要引领带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又要依赖于其广阔的腹地实现自身发展。

但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也要从小空间尺度着手。“空间尺度越小,区域政策的指导性与针对性就越强,就越能够精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张学良说。

比如,都市圈是城市群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相对于开发区和城市,小尺度、相对精准的、以跨区域通勤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建设,是中国一体化政策实施的基本空间单元。

而示范区的小空间尺度、精准化的跨区域合作,又体现了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新型区域合作与深度对内开放,带来经济的新增量、发展的新动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多赢合作新模式,来更好带动长三角整体的一体化发展。

根据《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海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苏浙皖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之间高效联动。省际毗邻地区和跨界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经验制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以数字来体现的话,到2025年,长三角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产业功能协同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这也是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长三角是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产业配套很强,产业链也很完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雯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共同参与全球竞争,还需要充分整合长三角的资源禀赋,合力推动产业协同。

今年早些时候,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援引数字称,长三角汽车产业产值占全国26.23%,造船产业产值占全国30.8%,通讯产业产值占全国29.9%。

此外,长三角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但是,产业同构也是此前被广泛诟病的一点。张学良说,这是长三角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一体化逐渐深化,各地“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带来资源浪费、制约区域分工合作等问题,对城市群发展的约束力日益趋紧,长三角亟需构建功能协同的产业空间体系。从产业同构走向功能协同,以拉长长板,补足短板。

根据《规划纲要》,长三角要制定实施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这其中,在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方面,主要是围绕十大领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方面,主要是聚焦十大重点领域(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延伸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

而在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方面,主要是面向八大领域(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

为了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强化中心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

其中,上述27个城市构成的中心区,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苏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则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

同时,推动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接能力的中心区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升级转移。

为了实现这种转移,《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对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的土地、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

一体化的现实与未来

长三角城市群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从经济集聚水平上看,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总人口2.53亿,GDP总量达21.15万亿元,经济总量与俄罗斯、印度相当,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追赶对象的亚洲四小龙相当。

从集聚趋势上看,2000年~2018年,长三角人口共增加2628.57万人,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净流入区域之一,经济始终处于不断集聚之中。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2000年~2018年,长三角年均GDP增长率为13.3%,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领跑全国经济增长。

与其他六个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张学良认为,长三角还“不够聚”。比如,长三角的空间面积最大,达到了35.8万平方公里,地均GDP929万美元/平方公里,经济密度远不如世界先发城市群。此外,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GDP和人口分别占据全国总量的23.5%和16.1%,美国大西洋沿岸和北美五大湖两大城市群的土地空间之和与长三角基本相同,但经济总量和人口共占据了全美的49.6%和37.2%。

不过,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这片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已经按下了“快进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也纷纷出台了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各自的“施工图”,相关的工作事项也在快速推进。

以集成电路为例。9月17日,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一期)生产线建成投片,首批12英寸硅片进入工艺机台,开始55纳米芯片产品制造,一期项目月产能规划为4万片,工艺技术平台覆盖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应用领域。

总投资100亿美元的该项目,是长三角一体化联动沪苏两地的重大产业项目。一期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片,成为江苏省第一条自主可控12英寸生产线,也使华虹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连续两年里建成两条12英寸生产线的企业集团。

长三角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前十的城市中,长三角占据一半。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全球IC企业家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宫承和表示,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应当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担起更重要的使命。“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发展的攻坚时期。苏、浙、沪、皖四地要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一市三省已经在项目合作、平台搭建上展开了一系列合作。比如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正式成立;9月,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公共服务机构联盟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