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部分蓝筹股牛市当中,恒瑞医药(600276.SH)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股价几乎没有受到医疗行业“带量采购”的影响。
不过,这家龙头股过去一周也经历了明显调整,11月25日上午再跌1.81%,报收87.37元/股,距离高点回调幅度近10%。
到底目前动态市盈率大约80倍的恒瑞医药是否已经高估?未来能否继续“牛”下去?近期恒瑞医药下跌的原因是什么?外资和高管都在“卖卖卖”,无疑是关键因素。
沪股通连续九天净卖出
投资者从沪港通成交数据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从11月12日到11月22日,恒瑞医药连续九个交易日遭遇到海外资金净卖出,金额从6339万元到3.1亿元不等。此外,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恒瑞医药最近一个月上涨6.32%,上榜沪股通23次,沪股通资金累计净卖出13.66亿;近两个月上涨9.18%,上榜沪股通40次,沪股通资金累计净卖出16.34亿。
11月2日,恒瑞医药公告称,因个人资金需求,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周云曙、袁开红、孙杰平、刘笑含计划在2019年11月25日至2020年5月22日期间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66.48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 0.0150%)。这已经不是这几个高管第一次披露减持了,周云曙、袁开红、孙杰平三人在2019年期间,已经以63元到80元的价格分别减持了恒瑞医药96万股、21.1万股和3万股。
对此,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券商深度报告密集发布,恒瑞医药也是机构重仓股,高管也在不高的价格集体减持,投资者对此还是有所留心,持有浮盈的话需要考虑套现,市场上还有很多低估值的蓝筹股值得拥有,可能成为机构换仓对象。
在2019年半年报的风险提示当中,恒瑞医药称:医药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发展变化快且复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新医保目录调整、公立医院改革、两票制、分级诊疗推进等都将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随着医保控费和支付方式改革的落实,医保支付价将成为药品价格体系重构的风向标,加之药品集中采购推广等等,将促使部分药品面临价格进一步下调的风险。
恒瑞医药表示,公司将会密切关注行业变化,主动适应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也会继续完善创新体系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科学立项、有效开发,确保重点研究项目按要求推进、按计划上市。同时,坚守“质量第一”的经营方针,增加硬件和软件投入,力争主力品种均通过欧美主流国家认证,使仿制药真正达到进口同类产品的品质,具备与国际产品竞争的能力。
研报吹捧目标价“破百”
在上述外资和高管一起减持背后,则是几家主流券商的大力吹捧,目标价甚至过百元,有深度报告论证翔实超过百页。
东方证券分析师在11月8日发布的《十五年磨剑,创新仍在路上》报告当中,合共有47页篇幅的深度报告中称,现有三大业务板块中,抗肿瘤领域无疑是未来十年成长的基石:产品储备丰富,符合联合用药趋势;研发快速推进的能力以及创新药营销优势。伍云飞预计,真正决定公司是否能够成长为国际医药巨头的是前景广阔的慢病领域,尤其是已经布局的糖尿病、肾科和风湿免疫领域。考虑公司是创新药龙头企业,对应预测2020年65倍市盈率,目标价为102.70元,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11月2日,西南证券(600369.SH)分析师则发布题为《稀缺的医药创新王者》合共102页的深度研究报告,称恒瑞医药是“创新药大时代来临的最佳选择”。谈到带量采购的影响,朱国广认为,“未来不仅对公司仿制药整体影响很大,也对全仿制药行业产生明显影响。注射剂一致性评价落后于固体制剂,为公司争取了2-3年的缓冲期。
这会倒逼恒瑞医药全面拥抱创新:公司近两年仿制药的申报数量大幅减少,只会精选个别优质品种;公司逐步由“仿创结合”转向“创新为主,仿制为辅”的战略。专心做创新药品种,研发领域仍然以肿瘤为核心,向自身免疫、妇科、降糖等多领域拓展。公司在研发与已获批创新药品种数量国内遥遥领先,也是创新转型最彻底、创新成果最丰富,未来对仿制药业务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是受仿制药降价趋势影响最小的标的,随着重磅创新产品获批,从2018年开始创新将强势推动公司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朱国广称。
2019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69.45亿元,同比增长36.01%;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7.35亿元,同比增长28.2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5.36亿元,同比增长27.25%,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6.08亿元,同比增长27.19%。其中,2019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19亿元,同比增长47.27%;实现归母净利润13.22亿元,同比增长31.9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47亿元,同比增长31.15%。
11月22日,恒瑞医药关于新药获得临床试验通知书的公告中称,“由于医药产品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附加值的特点,药品的前期研发以及产品从研制、临床试验报批到投产的周期长、环节多,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注意防范投资风险。”“医药行业创新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耗费10年以上时间,这期间任何决策的偏差、技术上的失误都将影响创新成果。而近年来新药审评和监管的政策与措施不断出台,以及国家对于新药开发中各阶段的审评标准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