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一度成为洗钱犯罪的新通道,成为“反洗钱”的一大痛点。区块链技术也因此受到质疑。
饱受争议的区块链究竟是洗钱的工具,还是反洗钱的助手?
11月21日,“夯实控虚 严监管 新高度——2019第九届中国反洗钱高峰论坛”(下称“论坛”)在复旦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主办。来自政府、银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探讨了目前“反洗钱”工作的最新进展。
首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金融论坛联合主席、韩国前总理韩升洙(Han Seung-soo)介绍,亚洲的跨境金融联系持续拓展与加强,亚洲的跨境金融资产从2012年的13.2万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7万亿美元。
但是跨境金融的快速发展也隐藏着“洗钱”的风险。
韩升洙认为,加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政策框架,需关注治理与机构能力、研究与信息共享、监管者之间的合作三个方面。首先,必须鼓励亚洲国家努力解决司法系统和法律框架不足,弥补差距,提高金融情报单位的运行能力。其次,应该呼吁更强区域合作,亚洲的国际和区域组织在跨境合作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必须强调在与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斗争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投入。
“各国应该确保,金融情报机构、执法机构以及相关的主管当局拥有适合且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机制,以确保拥有一个协调而有效的应对洗钱和恐怖融资威胁的框架。”韩升洙说。
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主任苟文均认为,“反洗钱”迫切要求探索建立以金融情报为纽带,以资金监测为手段,以数据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
据苟文均介绍,中国继续推进与各国金融情报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与5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金融情报的交换机制,在国际的追讨追赃,打击恐怖融资和跨国犯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中国反洗钱数据库基本实现了所有经营机构和部分体制内非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数据的报送,但苟文均也指出,其目前获取数据、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足,金融机构的数据报送尚处于起步阶段,监测信息所需要的匹配信息共享还有较大的缺口。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法律、机制等传统手段,“非传统武器”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苟文均认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反洗钱数据采集、成熟、统计、分析、预警、信息交互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同时加快建设一支强大的反洗钱监测分析科学家团队。
而其中区块链技术到底是洗钱的帮凶还是反洗钱的助手?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研究员焦经川认为,这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区块链并非天生的洗钱工具,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改造和应用,区块链可以助力反洗钱。
客户身份识别(KYC)、可疑交易分析与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被称为反洗钱三大基本制度。
焦经川表示,区块链技术在反洗钱KYC中应用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反洗钱KYC信息的去中心化共享。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实时共享、安全可信、不可篡改等诸多特征和优势,能够解决KYC痛点。使用区块链系统,机构之间可以在无需第三方中央机构的情况下,实现KYC信息共享,并且可以确保信息真实可信、未经篡改,从而减少KYC流程的重复操作,降低KYC成本,提高KYC效率。同时,区块链系统可以将用户信息更新实时全网广播,使系统参与机构的客户信息得到实时更新。此外,客户身份信息不需集中保存在第三方中心数据库中,减少中心化数据库固有的数据安全风险。
但不能忽视的是,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反洗钱中应用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障碍和挑战,比如银行保密原则与金融隐私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