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宇宙大药厂”辉瑞中国总裁吴晓滨跳槽到百济神州(06160.HK、BGNE.NS)的新闻,一时刷屏朋友圈。尽管在此之前,跨国药企高管回流到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消息络绎不绝。但吴的区别在于,他是跨国药企高管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面孔”之一。
有人猜疑,这是否代表在中国的跨国药企开始在走下坡路了?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反之另外一面,由于我国医药创新环境渐入佳境,吸引了大批跨国药企人才回流到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却正成为不假的事实。
这是当下时代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写照。追溯新中国走过的70年历史岁月长河,从“缺医少药”到以仿制药起家,之后成为了仿制药大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医药产业以附加值低的仿制药为主,难以在全球医药链条上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我国难以称得上是仿制药强国。现如今随着医药审评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日趋激烈的仿制药竞争环境倒逼,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中国的医药强国梦正在苏醒。
从缺医少药到成为仿制药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医药产业并未在历史上留下有太多浓重的色彩。我国长期处于“缺医少药”局面。彼时,医药产业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以进口原料药简单加工成制剂。有数据统计显示,1950年,我国只能生产原料药几十吨。
历史的大变局始于改革开放后。1978年,是我国医药行业走向关键性分水岭的一年。这一年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尽管该机构此后历经多轮改革调整,但彼时的成立,宣告医药产业已告别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头”和“多头”管理的局面。医药行业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在破茧而出。
医药产业的“国门”开始对外敞开,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一时间在行业里形成潮流。 1980年8月2日,我国第一个合资制药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药企相继成立。
本土制药企业的变革逐渐萌生胎动迹象。1983年3月,安徽繁昌制药厂34岁的女助理工程师朱国琼,面对企业连年亏损,和七个年轻人一起,向县委递交了承包药厂的“责任状”,医药行业“承包制”的第一声惊雷就此打响。此后,药厂承包潮,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日后在行业里“叱咤风云”医药大佬们纷纷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的舞台。1990年,在连云港制药厂(恒瑞医药前身)陷入进退维谷之际,时年32岁、技术员出身的孙飘扬被委以重任,出任厂长。在孙飘扬的主导之下,连云港制药厂坚持以开发抗癌药作为突破口,日后成为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值一哥”、“研发一哥”。
1993年,曾因“莫须有”的诬告而受到不公正的处理的徐镜人,重新回到他曾一手创办的扬子江制药厂。彼时的扬子江制药厂,也处在“奄奄一息 ”状态。在徐镜人的掌舵下,扬子江制药厂以中药产品为基础,不断扩大规模,日后也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处方药企。
1995年,原本在中外合资药企担任职业经理人的刘革新,毅然辞职,拿着借遍亲戚朋友的一百万元,对四川新都的一家胶囊厂进行技术改造,由此发展成为了四川科伦大药厂。日后,刘革新成为了中国“输液大王。”
这样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90年代起的这十年时间里,亦是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市场高潮阶段。中国本土药企在这个时候频繁崭露头角。
90年代末21世纪起,中国本土医药巨头又进入合纵连横时代,先后有双鹤药业并购滨湖药业、牡丹江药业等12个企业,后有太太药业控股丽珠药业,再有华立集团控股昆明制药等,企业间的并购潮一波接着一波。
2015年以前,在中国本土企业茁壮成长、不甚热闹的年代里,不能掩盖的一个尴尬现实是,多数药企从事仿制药居多,从事创新药研发的却寥寥无几。我国的仿制药企业,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主要开发以附加值低的仿制药为主,国际议价能力偏弱,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偏弱。如从中国与全球药品销售排名前列的品种看,国外一般都是专利药,其药效较为明确,满足临床需求,而国内基本是中药注射剂以及专利过期药(原研药)。因此,此时我国只是个仿制药大国,还远远称不上是医药强国。
随着仿制药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并且2016年后专利药到期数目剧减,仿制药面临无药可仿局面,这在逐渐倒逼国内仿制药企转型升级。
医药强国梦苏醒
2017年10月,我国正式启动医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临床审评是新药上市的重要一环,审评效率的提升将大大缩短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改善创新药的生命周期。
随着医药审评审批新政逐步推进,新药申报审评积压的状况显著改善,MAH 等制度试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创新药研发企业的投入要求,企业申报创新药数量和品种获批数量较此前有了显著提升,医保对创新药的承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
资本市场也持续向创新药企释放利好消息。2018年4月,港交所主板正式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紧接着今年7月份,科创板也开闸,也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挂牌交易。创新药研发耗时长,投入高,涉及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还有投资人如何退出问题。在美国,早期介入新药投资的机构,后续可以通过纳斯达克退出,尔后也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药企。
外部环境的倒逼以及,种种政策的助推,我国药企的创新意识正在苏醒。近几年来,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春天正降临。传统的仿制药大企正在向研发创新药转型,这其中恒瑞医药(600276.SH)、石药集团(01093.HK)、正大天晴等公司就是鲜明代表。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型研发药企,其中以歌礼制药(01672.HK)、君实生物(01877.HK、833330)、百济神州等作为代表。它们背后,多数是由一批海归科学家所创立。
不过,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崛起,尚处在襁褓阶段。用绿叶制药(02186.HK)董事长刘殿波的话形容,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创新药出现,“我们还是任重道远”。 而海外创新药也将加速进入国内,国内的创新药企新药研发也面临重复申报导致竞争激烈和定价低于预期等新挑战。
但无论如何,我国药企创新年代正在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