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萌
近期,雪松信托陷入“自融”风波,被疑拿投资者的钱投自家的地产项目。据了解,雪松信托某款集合信托产品投向中山市“兰溪谷”项目,该项目地所在楼盘名为“雪松君华—天汇”,且楼盘宣传材料多次出现雪松控股。
9月6日,雪松信托大股东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公开回应质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该“兰溪谷”项目已于去年转让,鉴于雪松当地的品牌影响力,根据受让者要求,“兰溪谷”项目沿用“雪松君华—天汇”名称。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江信托(雪松信托前身)项目频频出现风控问题,给新掌门人雪松控股留下约80亿元的逾期项目的本金和利息“包袱”,而此时距雪松控股承诺的兑付时间只剩4个月。在问及雪松控股面临的资金压力时,张劲对《证券日报》记者回应称,“收购中江信托的股权对价上已充分考虑了逾期项目问题,对价中已经包含了处置不良的款项。”
雪松当地品牌优势强
项目受让方“借名”卖房
日前,雪松信托发布的新产品“鑫坤5号-粤港澳大湾区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引起业内的关注。相关资料显示,该信托计划募资规模预计35亿元,存续期为2年半。具体资金用途为,0.6亿元用于受让中山市汇德丰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公司)30%股权,34.4亿元用于对中山汇德丰追加投资、项目开发建设及归还原股东中山盛置的投入。
外界对该项目最大的疑点则是项目所在地楼盘名为“雪松君华—天汇”,君华取自雪松控股旗下君华地产。从楼盘名而言,市场有声音认为此楼盘与雪松控股高度关联,有“自融”之嫌。
9月6号,张劲直接回应了相关质疑。“中山兰溪谷的项目,出于归集资金的考虑,雪松控股去年就转让出去了。”张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雪松在中山市做得非常好,连续数年都是销售冠军,品牌优势很强,项目转让后受让者要求雪松做品牌输出,这在地产行业是通用的做法,也是目前“兰溪谷”项目沿用“雪松君华—天汇”名称的原因。
据悉,雪松信托的本意是,雪松控股对这类项目十分了解,对底层资产的控制力也会更高,投资者的权益也更有保障,是一个三方共赢的产品设计。“雪松控股作为服务商来协助雪松信托的项目,也是雪松信托产业链金融的特色。”张劲表示。
记者获悉,雪松信托将依托集团优势,将以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金融领域作为主要发力方向。
8月23日,“雪松信托·鑫链1号”正式成立,雪松信托更名后的首单主动管理信托产品正是供应链金融项目。
比起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雪松控股作为国内大宗商品供应链的领军者、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很明显。“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金融是雪松信托的主要发力点,这也是最有能力和把握去做风控的领域。”张劲表示,供应链金融目前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雪松信托的机会所在。
面对80亿元资金兑付压力
雪松表示“已预留足够资金”
截至目前,雪松控股收购中江信托已过去5个多月。今年4月21日,中江信托披露,经过银保监会批准,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推动下,中江信托近日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修改中江信托公司章程的议案》,修改后持有中江信托71.3005%股权的雪松控股成为中江信托新的控股股东。并于6月25日正式将名字更改为“雪松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江信托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4月22日,雪松控股向投资者作出承诺,明年1月22日前确保支付投资者逾期项目的全额本金和利息,从此前的数据看,逾期项目的本金和利息超过70亿元。然而,雪松信托面临着逾期项目的兑付压力与日俱增。“(逾期产品)实际上不是70亿元,是约80亿元”,张劲表示。
近80亿元的兑付问题是否对雪松控股带来资金压力?张劲在回复《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作出明确回应,“收购中江信托的定价机制中,交易对价已经包含了处置不良的款项,如果不良款项触发了对雪松信托净资产的减少,会相应扣减股权对价款。处置不良是整个中江信托收购的一部分,已经预留了足够的资金来应对这部分不良,整体没有超出我们的预算。”
此外,张劲也透露了相关工作进展,尽调报告近两天会出来,理顺了中江的情况,下一步就是理顺经营的问题,应该说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雪松信托发展思路和路径。“情况已经基本搞清楚了,我们能够按承诺保证全面兑付之前的不良款项。”张劲强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