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部署有关工作。
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财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金融委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是“总体”稳定,各类风险也是“总体”可控,言外之意是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局部风险不是没有暴露的可能。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要加大。
具体看:一是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取向的前提下,要在“价”即资金价格上“下大力”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把当前银行间市场的低利率顺利传导至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这是当前货币政策的疼点,所以要“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风险偏好降低,要求的风险溢价是提高的,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存在较大阻力和难度,预计央行后期会更多地采用结构性定向工具和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在“量”即流动性上,金融委要求流动性要保持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要合理增长,言外之意是“大水漫灌”不会有,但后期会加强流动性的供给力度,为稳定经济增长和化解局部金融风险提供合适的宏观环境。其中原因在于当前流动性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传导不顺畅问题,即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不能顺利流入实体经济中,宽货币不能转化为宽信用;第二个问题是未来流动性供给存在偏紧风险。
伍超明表示,根据研究,未来货币M2增速存在下行可能,原因在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我国稳贸易顺差压力加大,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导致央行投放基础货币能力下降,尽管存在投放意愿,导致基础货币增速下降,而货币乘数在降准余地不大的背景下,上升空间也较小,两者共同导致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增速上升动力不足。其实,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货币的两面,都源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导致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受阻,如2019年1月份-7月份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较去年同期减少3597亿元,这在历史上是比较少有的。预计央行要通过定向机制向实体经济投放流动性。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全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
三是积极财政政策要与货币金融政策合力共为。金融委要求“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根据1月份-7月份数据,专项债已
发行16863亿元,已完成全年21500亿元的78.4%,估计余下的4637亿元大概率在三季度完成。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财政政策要落实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等领域和新增长极地区的发展”,我们估计全年财政资金缺口较大,如基建投资增速要达到6%或8%,当前财政预算下,财政资金缺口在1.7万亿元-2.0万亿元左右,因此“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实属必要。
与此同时,伍超明表示,金融委要求“提高金融体系的适配性”,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体系适配性欠佳,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部分领域的国有企业等主体,不同程度上享有事实上的政府显性或隐性信用,由此金融市场对这部分主体的信用评价、风险定价、违约出清等市场约束失灵,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放大,新动能培育缺乏足够金融支持;同时汰劣机制严重不足,出清的不一定低效,低效的不一定出清。因此,无论是基于效率还是公平视角,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功能发挥还不充分,金融改革深化之路还很长。
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例过低,金融市场在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小微三农、绿色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较之融资功能,市场充分竞争、风险交易和正确定价,是金融发挥优胜劣汰、改善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不仅是金融功能深化的集中体现,更是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金融委寄希望“以科创板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制度”,同时通过“大幅提高违法成本”,以达到实现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韧性和服务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编辑 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