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中国PMI 成为全球经济“晴雨表”

2019-08-31 11:03:48来源:中国证券报

由于各国均有PMI数据,国际可比性很好,笔者在分析了PMI数据的“国际链”后认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各国经济数据呈现明显的链条关系。在经济周期尤其是库存周期里,各国拐点固守着自身的位置,我国PMI不仅是中国经济,也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

扮演不同分工角色

研究PMI历史数据可以看到,PMI的长期趋势波动充分反映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库存周期,并且比其他经济指标更为领先。而将全球主要国家的PMI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非常明显。

从2002年开始到2019年,世界上六大主要经济体(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PMI波动趋势几乎完全一致,全球经济的变化是同升同落的,没有例外。从中国PMI诞生的2005年到现在,全球经济经历了三个库存周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活动日益频繁,使各个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关联性与互动性不断增强。国情不同,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在国与国之间分布得极不平均,是国际分工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资本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倾向于更少开发本国资源或将本国资源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后用于出口,而资本缺乏、只能以劳动力取胜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用劳动力换取利润,同时开发本国资源却只能出口初级产品。这样一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联系得更为紧密,不可分割。科技、物流的发展使得国际供应链更为成熟,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影响和制约日益加大,国际合作已经变得不太可能逆转。

剖析PMI数据“国际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下滑周期里,各国表现最为一致,但其他几个周期里各国表现好像并不完全一致。出现这种差异,并非是因为哪个国家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而是因为他们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扮演了不同角色,承担了不同的生产任务,从而在经济周期中拐点位置依次排列。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这六大经济体的拐点前后相差时间最短,约为4个月,从中国开始到日本结束,依次到来。分析2005年以来的主要国家PMI,可以找出其各个库存周期的拐点(见表格)。

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库存周期,六个拐点,其中包括三个高点、三个低点,除了2012年低点外,在每一次全球经济拐点来临的时候,不管是高点还是低点,都是中国PMI首先产生变化。笔者认为,全球分工已经变得非常明显。

制造业需求在经济数据链条中领先于消费需求,原材料价格数据的变化领先于通胀。在制造业内部,笔者将行业划分为原材料制造、设备类制造、中间品和消费品制造几个大类,在行业链条上,这几大类行业始终是依次传导的关系,前两者被称为周期行业,其变化领先于其他制造业。

国际分工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劳动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前述国际供应链的发展而跨越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继续。行业链之间的关系源于上下游传导,数据链之间的关系源于指标实现的先后传导,“国际链”则是国际分工导致经济拐点形成分为先后,也跟各国的消费贡献率非常匹配。

分析世界各国在经济链条中的位置,也可以从上述角度观测。首先,发达国家的消费率高,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均在80%以上,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下游位置。其次,从制造业构成看,中国制造业采购对全球需求举足轻重,也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中原材料行业产值占比超过60%,而发达国家制造业更多集中于设备制造,并且其设备制造的低增值环节也转移向了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PMI数据“国际链”清晰地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变化已经是全球需求的“晴雨表”。

“国际链”位置将发生变化

远观未来,产业链转移仍在继续。随着中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中国资本的拥有量不断提高,中国也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而不再是劳动力资源输出国。

短期内,以东南亚为例,其劳动力成本虽然较低,但劳动力数量级别与质量远远达不到中国的储备量,短期内替代中国制造是没有可能的。首先,产业大量转移的结果是迅速推高替代者的成本,如越南人工的成本去年以来迅速攀高,技术工人缺口迅速上升,房价地价也迅速上升,长此以往必将推高成本。其次,中国上亿技术工人的储备,是东南亚劳动力的总和,全部替代是不现实的。第三,制造业工艺决定了向外转移的更多是组装环节。长期看,即便发生产业外移,其速度也将逐步放缓以至于停止。

未来随着中国科技和消费供给的扩容,经济结构发生优化,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贡献不同,那么在“国际链”中的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不过这个过程会很长,至少要以10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