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炜:8月17日,央行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从报价频率、报价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数量等多个方面做出调整。作为解决“利率双轨”问题的关键一步,LPR新机制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今日,本报聚焦LPR新机制,采访相关专家及新增报价行。
■本报记者 刘琪
意在协同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LPR新机制,已经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非对称降息”——贷款端利率将下行,而存款端没有收到受到干预。
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等,确保实现年初确定的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1个百分点的任务目标。
8月17日,央行应声“放大招”,决定改革完善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此次改革的几大要点包括:报价频率、报价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数量、新LPR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以及新LPR应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限、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联讯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奇霖表示,由于银行表内FTP定价此前多数存在两套体系,一套是基于市场利率定价,适用于金融同业市场,另一套是基于存贷款基准利率,适用于存贷业务。在两套FTP定价体系下,市场利率的下滑无法有效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一端,导致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果有限。
“同时还由于银行在贷款端定价锚定的是贷款基准利率,上浮与下浮的比例依然受到隐性的制约,对于部分高风险客户,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定价,导致金融信贷资源无法有效输送至政策扶持的高信用风险中小微企业,而是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等具有优质抵押品的行业”,李奇霖认为,为提升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好发挥利率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功能,有必要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此背景下,新的LPR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此外,央行还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监督管理,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考核,督促各银行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严肃处理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MPA。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央行公告显示,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