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东郊的一片花园式住宅小区内住着1000多位进顺村村民,十几年前村民刘省保一家从20平方米的平房搬进了这里100多平方米的农民公寓,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那是2003年,进顺村在江西省率先开始建设农民小康家园。如今,村级老年大学、妇女健康之家、图书室、健身房……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刘省保和家人生活得更有品质和尊严。
作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幸福村、全国十佳小康村,江西进顺村还被很多人称为与江苏华西村、安徽小岗村等齐名。
光环背后,是“刘省保”一代从菜园开始的奋斗历程。那时,一年四季,进顺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桶卖菜,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4元,大多欠有外债。
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进顺村掀起了第一次创业热潮,一时间村里接连冒出了酱油厂、内衣厂、米粉厂等20余家村办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上世纪80年代,“洗脚上岸”的进顺人,有了“工人”这一新身份,开始尝到市场经济的甜头,日子也有了颜色。
不过,这些小作坊式企业很快因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等原因关停并转。被视为进顺村发展命脉的“土地”,也随着城市扩张,大幅缩水。
城镇化浪潮冲击着这座典型的城市“插花型”村庄,村里的土地被征用,分散在城郊的进顺人渐渐失去耕地,居住区成了棚户区,被贴上了脏、乱、差的标签。村子还曾短暂地出现过“握手楼”“贴面楼”等。
村党委书记罗来昌记得,上世纪80年代,村子只剩80多亩地,往后十几年里,这一数字无限逼近于零。进顺村几乎没有可供支配的土地了,慢慢地,外出打工成了部分村民的首选。
1986年,在城市夹缝中求生存的进顺村,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关闭部分村办企业,转让部分土地,集中村里全部资金在南昌市的黄金地段建设一座16层高的鄱阳湖大酒店,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宾馆、酒店等第三产业。
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罗玉英顺势提出了“退西进东”方案:用进顺村位于南昌市洪都大道以西的12亩苗圃置换洪都大道以东的41亩土地,为村子未来发展拓展足够的空间,跳出进顺、发展进顺。
不过,这一“以地换地”的设想一经提出就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对,“我们进顺的土地处在南昌市的黄金地段,为什么要用它去换边远地段的土地?”
罗玉英意识到,这和一些老人出门少、思想观念落后有关。于是一年一度的退休村民迎春座谈会上,她和村委干部向村民耐心阐释了进顺村发展的长远规划,还特意派了5辆大巴,将村民拉到准备置换的土地上“解放思想”。
在四通八达的马路和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村民亲自“考察”了土地的潜在经济价值,也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很快统一意见,通过了方案。
20多年里,进顺村异地置换和购买了500余亩地,走出了一条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路子,先后兴建了工业园、物流园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试水金融投资市场,参股南昌农商行,成为该行十大股东之一。
目前进顺村拥有“一个集团、三个园区、三家宾馆、五大市场”,形成了“以发展第三产业为核心,酒店宾馆经营和园区建设为两翼,金融、商贸、物流、地产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2016年年底,进顺村完成了第三次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村民持有村集体资产100%的股权。农民、职工、股民……如今,每个进顺村村民都有多重身份,人人有股份,个个有保险,月月有工资,年年有分红。
30多年里,刘省保的收入实现了几连跳,仅退休工资和股份分红,一年就有近4万元。退休金、免费医疗、学生奖学金、压岁钱、长寿奖、“三节”节日费、大病救助基金……一些城市居民都未曾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早已是进顺人的标配。
进顺人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2019年,进顺村村集体纯收入586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2万元,400多户村民拥有超过600辆私家车,进顺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家园。
在村民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对村民免费开放。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了水、电、煤气、有线电视费代缴及办证、法律维权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村子还拥有自己的医务所、幼儿园、保洁队、安全巡逻队和家电维修服务队。
更让罗来昌自豪的是,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小康生活,已从梦想变为现实。“在进顺,村民购物、调解纠纷、维修家电、读书、看病、健身、娱乐都可以足不出村。”
这个过去“代代不离驼背种”的村庄,也在村民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中,创下了江西省内多个第一:第一个创办村级三星级宾馆、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第一个进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第一个实行村民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陈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