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将于8月10日出版的第15期《半月谈》刊发记者胡正航、黄耀滕、赵曼君采写的文章《激活老旧村庄,不止于危房改造》。全文摘要如下:
当前,国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许多农民住上新房。但有的村重建设轻开发,未能及时拓展村民增收渠道,“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现象仍有存在。广西玉林市结合“旅游+”“生态+”等新业态激活老旧村庄,老村不仅换了新貌,更为村民的小康生活添了热闹。
破败老宅换新颜,“空心村”热闹了
20世纪90年代初,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十丈村村民陆续外迁居住,占地近百亩的老村逐渐闲置,旧房屋无人打理,成为“空心村”。
2018年1月,十丈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动工,政府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对传统民居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和提升,并融入农村污水处理、有机农业开发等内容。在整体设计下,全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村落景观别具一格。
如今,老村一些破败的房屋经过修缮,已恢复居住功能。贯穿全村的小溪清澈见底,戏台、茶馆、村史馆等具有乡土特色的配套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午时分,村中一家名叫“丰收大食堂”的餐馆内人声鼎沸。开设这家餐馆的十丈村村民陈勇说,现在村里成了景点,旺季时餐馆一天的营业收入最高可达2万元。
在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一批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宅已完成修复,村中建有图书馆、咖啡屋和艺术工作室。这些老宅富有岭南特色,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游览。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政府主导的老村规划修复工程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由此大为提升。
在福绵区成均镇六塘村南塘屯,南塘屯乡村振兴理事会“80后”副会长王勇坚正带着近10名年轻村民改造村容村貌。王勇坚说,理事会今年2月成立后,便推进全村人居环境整治,许多年轻人留下来义务投工投劳,开展“三清三拆”等工作。
“目前,南塘屯村民共捐款11万余元,投工投劳2500多人次,几乎没有动用政府资金。”六塘村党支部书记罗有容说。
村子有了精气神,吸引来开发者的注意。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有数百年建村史,村中古民房、碉楼、古城墙等保存较完好,还建成了岭南古村落遗址文化公园。参与鹏垌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旅游公司负责人柒棋烽介绍,鹏垌村修复涉及古宅,村民以宅基地30年租期作价入股,占股10%,每年根据经营收益按股分红。
“村民的入股分红收益每年有15万元到50万元,同时村民可以自主经营民宿、服装出租、农家乐等项目,现在有20多户农民借古庄项目搭售自种农产品,每户每年能多赚2万元到5万元。”柒棋烽说。
文旅结合唤醒美丽乡村
半月谈记者在河村看到,红砖砌筑的休憩长廊复古而又不失乡村情调,土地平整后的老宅基地上种植的果蔬生机勃勃,老宅区内的小道也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韵味。休憩长廊内,几位村民正在休息。“晚上这里会更加热闹,每天我们都会过来散步。”47岁的河村村民杨继勤说。
在十丈村,一度人迹罕至的老村区域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88岁的村民陈吉辉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一家人于1999年搬入新房后便很少回来,祖屋闲置无人打理。
“我们对祖屋的感情深,现在看到祖屋修复如初,我们心里特别高兴。”陈吉辉说,村里开发旅游后,每天都有游客到来,村里变得更加热闹,祖屋出租还能得到一笔租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往往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按照文旅结合的思路,河村发展起农村集体经济新业态。“已经有几位画家和一个乐队来承租村里的旧房,对从事文化产业的承租人,我们会免去他们半年或一年的租金。”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海英说。
柒棋烽说,通过挖掘历史、修缮故居,把文化还给乡村,乡村真正聚集了人气,如今经济效益已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