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连发三份通知,推出多项惠民举措:其一,在京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买二手房的个人,自去年9月16日不再承担评估费,已交纳的将退款;其二,增加冲还贷提取方式,公积金账户余额可以直接用于还贷款,不用再提取至固定账户还款;其三,今后申请北京公积金贷款,不用再填写提交纸质申请表。
降低贷款成本,简化提取手续,新政意图明显。放在疫情“黑天鹅”的大背景下,这一政策逻辑从年初贯彻到了年中。今年以来各地公积金政策更新步伐不断提速,包括北京在内,除允许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以减轻企业负担外,各地相机而动,调整了公积金的提取范围、提取额度及贷款申请条件等。
长久以来,公积金改革呼声不绝,某种程度上,疫情加速了改革步伐。不过,相较于20余年形成的积习弊病,改革之路依然漫长。
例如,贷款额度低、适用范围小、申请不方便等顽疾始终困扰着刚需一族。从最新数据看,2019年,住房公积金提取人数、提取额均较上年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提取率为68.67%,比上年减少1.34%。截至2019年末,公积金缴存余额仍然达到6.5万亿元。
使用效率低,某种程度上让公积金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尽管,随着中央5月中旬明确提出“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废之争告一段落,但黄奇帆们的担忧不失为改革深入的跳板。
从眼下看,缓缴或下调缴纳比例、便捷申领提取流程,在对冲疫情乃至盘活公积金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改革步伐不止于此,近年来的争论之中,公积金制度对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作用有目共睹,而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有了非常充分的研究。
如今,改革需要趁热打铁,抓住机遇期,下大功夫往纵深推动。例如,提取难、适用范围窄的难题中,暗含着公积金管理体制的缺陷,属地化管理与就业人工流动的现实越发不匹配。住建部在2017年已经着手建立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使异地提取成为可能。但在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层层关卡。改革深化,必须向这种条块分割的状态动刀子,建立城市之间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
再者,回到公积金制度建立的初衷,要看到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住建部原副部长刘志峰曾提到“需求群体错配”的悖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是存缴大头但多已解决住房问题,而私企职工、年轻职工和农民工等是刚需群体,却很多没有纳入制度覆盖范围。
问题拖得越久,改革难度越大。要避免积重难返,改革宜早不宜迟。解决上述问题,意味着要从贷款额度、缴存比例等多个维度同时展开,因城施策、因人施策,让制度与时俱进。而在最新的辩论中,双轨制、金融化改革等建议已经给人们以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