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1个“病害”井盖全康复
▲为了不影响白天道路通车,工人们经常半夜进场施工。
▲工作人员正在施工。
▲更换有问题的井盖,经常要重新铺装井盖周围路面。
本报7月17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北三环辅路井盖密布凹凸不平》的报道,反映北三环辅路大钟寺附近的路面,密集分布着多个井盖,不少井盖都与路面有落差,其中一些井盖出现了凹陷,车辆一过就颠簸作响。
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第一时间协调11家井盖权属单位,对该路段内地下管线和附属设施进行了排查。只用了20多天,经过核实确认的81个问题井盖,全部修复完毕。
只用20多天时间
“病害”井盖全修好
7月份的报道中曾提到,“这些井盖上标注有水、雨、电、暖等不同标识,分别隶属于北京市政、北京排水集团等相关单位。”这么多家权属单位,要在短时间内修好井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些问题井盖的排查只花了两天时间,修复只用了20多天的时间。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干好呢?
记者采访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政管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管线管理处有一套高效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可在第一时间联络协调各井盖的权属单位,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7月31日,管线管理处协调11家井盖权属单位,召开了“病害检查井排查治理专题协调会”,会上通报了大钟寺附近的辅路井盖问题。11家井盖权属单位承诺立即对所辖井盖进行排查。会后,只用了两天时间,核查结果就出来了:共有81个井盖存在问题,有的井盖表面已经破损;有的井盖存在震响问题,每当有车辆辗轧,井盖就会因震动发出响声;有的井盖高于地面,在道路中央形成凸起;有的井盖发生沉陷,低于公路路面;有的井盖翻跳,遇到重型车辆辗轧,井盖可能跳出井圈,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存在问题的井盖,管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给它们起了个名字——“病害”井盖。“病害”较轻的,会造成车辆颠簸,产生道路噪音;“病害”严重的,还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专题协调会发挥动员作用,11家井盖权属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制定方案,配备专业人员尽快维修。在此过程中,有一家单位遇到了难题,因为本来该单位没有专门的井盖维修人员,得请专业的井盖维修人员来处理,制定方案、打报告、申请预算等流程花费了不少时间。“仅仅算施工其实没几天,但是因为工程报批流程,所以耽误了。”管线管理处工作人员王纪超解释说。
8月11日,81个核实确认存在“病害”的井盖全部修复完成,这一带路面井盖的安全隐患全部排除。
为不影响交通
连干5个通宵
“每晚出动四十多人,几台机器设备,连续干了5个晚上,将23个井盖全部更换完毕。”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安保部徐春向记者介绍,经过排查,北三环辅路属于热力公司的井盖一共有23个,这些“病害”井盖都有同一个问题,即因磨损造成缝隙增大。如果不及时处理,继续磨损下去,异响会更大,给周边居民造成噪音污染。于是,集团委派施工方连夜进场施工。因为这些井盖位于城区辅路,为了不影响交通,所有的施工全部在夜间完成。
“更换井盖的同时,我们还修复了井盖周边的道路。按照要求,在井盖周围铺上环形的沥青路面,缝隙和异响都消除了。”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除此之外,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为保证安全,每周对全市的管网进行三遍巡查,其中就包括热力井盖。30多个班组的600余人,每天活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如果发现井盖沉降、开裂等现象,会在规定的时段内进行维修。眼下,供暖季即将来临,除了公共区域道路上的供暖设施外,他们还将深入小区、胡同,对供暖设施进行大检查,为今冬的供暖保驾护航。
9月底,记者前往北三环大钟寺附近的辅路进行回访,发现辅路两侧的数个井盖依然很显眼,但和之前有所不同的是,有些井盖周边的地面做过重新铺装,有些井盖显然是刚刚换上去不久的,外观崭新。
住在附近蓟门里小区的一位老人说,8月有几天晚上,他曾看到这条路上有施工人员在干活。“换井盖当然是好事,路面平整、没有噪音了,住在路边小区里的居民也安心了。”
330万井盖有档案
每年对井盖“体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的统计和梳理,管线管理处已经掌握了全市城区330万个井盖的情况,并建立了井盖权属单位台账。每年将进行一次情况梳理。同时,建立了联合检查通报机制,每个季度向井盖权属单位通报井盖的“病害”情况,发现有问题的井盖,将协调权属单位进行更换、维修等。
从2012年开始,该处已经对全市的12万个井盖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这样的运行机制,就是为了及时解决井盖的各种隐患问题,确保安全。”管线管理处处长冯昆表示,今后将升级井盖的信息化管理功能,在保证安全、平稳、不扰民的基础上既美观好用,又有智能功能。本报记者 杨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