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先有国贸,后有CBD。”从1985年到2017年,总建筑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的四栋建筑,在寸土寸金的东三环次第拔起,构成了目前全球最大、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每天,形形色色、操着各种语言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国贸,再从这飞往世界各地。一部国贸建筑群诞生史,也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发展实例。
“争气楼”打开一扇窗
“几乎每一个在国贸上班之人,都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京。”端着杯咖啡,在一家外企工作、坐标CBD国贸三期的小杰眺望远处楼下的车水马龙。
在国贸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小杰总结为两个转折。“首先是吃得很丰富,排队很痛苦。”小杰告诉记者,国贸附近的餐厅可谓琳琅满目,想吃什么风味都能找到满足味蕾的地方。用餐高峰时几乎每家餐厅前都排起长队,“不过这是不是也说明国贸三期人气高?”
华灯初上,夜幕下的北京城流光熠熠,闪烁的霓虹灯中,国贸这组地标建筑群无疑是最打眼的“明星”。有人说,在这里,商务精英们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就能创造好几万的经济价值。年轻的精英却很难想象,就在40年前,这里还只是厂房连片的工业区。
1978年,改革开放的冲锋号吹响,中国开始追求转型与腾飞之路,作为祖国首都的北京,也准备迎接巨大的经济转型。1984年,集办公、展示、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蓝图横空出世,地点就定在了大北窑——彼时长安街东端的终点、东郊进城的主要通道。总投资约5亿美元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一期,也成为1985年我国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工程。
“当年,我们都把国贸一期叫做‘争气楼’。”中建一局的退休员工常本宏曾担任国贸一期工程的调度员,据他回忆,国贸一期的总承包商是法国SAE公司,而中国建筑企业只能给外国公司做“学徒”,出劳务、挖基坑、打混凝土、立模板,“尽管这样,我们个个都是豪情万丈,全力拼搏,心里就一个念头,建好国贸,不能让外国总承包商小看了中国建筑工人。”
高155.25米、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国贸一期于1990年8月全面建成开业,也由此打开了北京乃至中国对外经济的一扇窗口。从最早的设立“在华代表办事处”到之后的中国总部、亚太总部,不少有志于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均把这里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落脚点,几年间,37层的国贸大楼竟火到“一寸难求”。
师徒竞技“徒弟”赢了
光阴荏苒。国贸一期开工后第十年,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外投资方决定要建设第二期工程,建筑高度156米,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这一次,工程依旧采用国际招标的形式,法国SAE公司又来了,日本大成公司也来了,中建一局代表中国建筑企业,首次要与国际同行、十年前的“老师”过招了。“投资方依旧看好国外的承包商,我们内部都说这是打赌赌出来的工程。”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确定总承包权之前,要先进行土方开挖和地库结构两个标段的招标。而国贸二期工程所在位置周围,建筑密集,基坑边沿距最近的建筑只有9米,难度不小。“业主曾断言,我们无法按合同工期完成地库结构施工,结果,我们提前一个月‘交了卷’,由此拿到了总承包权。”
常本宏则说,国贸二期就像孩子一样迅速长高,最快时达到了两天一层的速度,创下了当时国内最快的施工速度。
1999年9月,国贸二期竣工。第二年,北京就决定要全面加快CBD建设,商务中心区真的要腾飞了。美国爱普斯顿公司、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跨国企业纷至沓来,2004年12月,全球及中国最大的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也把亚太区最大的办公室搬到了CBD。跨过世纪的门槛后,CBD这张北京名片开始走上世界舞台。
中国经济领跑的缩影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国贸三期工程被提上日程。2006年6月,主塔高330米的国贸三期A座开工,参与投标的企业全是清一色的“中国面孔”。2013年,国贸三期B座正式开工,完成国贸地块的最后一块“拼图”。常本宏的儿子常奇峰,子承父业,干上了工程,成了国贸三期B座的现场经理。
59层高的国贸三期B座外观像一棵高耸挺拔的竹子,玻璃幕墙构成的“竹节”层显得时尚又大气。常奇峰说,“新竹”没有任何两层的高度和大小一致,为了让大楼穿上合体的“外衣”,全站仪取代了原本的经纬仪,配合着GPS定位,把柱子的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老爸在国贸一期工作那会儿,可没有这些高科技,全是拿着比例尺在厚厚的图纸上写写画画,还动不动就被外国人刺激。”
现如今,当你在国贸穿行,迎面走来的很可能就是全球500强的CEO或某位政要明星。
地标国贸,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领跑世界的一个缩影。根据统计,目前,CBD外资企业数超万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38家,总部企业54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6家,聚集了包含商务咨询、人力资源、律所、银行、保险、汽车、奢侈品牌等40个领域前十强的代表性企业238家。
日复一日,庞大的建筑群如守候城市风景的老人般,静静地矗立在寸土寸金之地,也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的蜕变。如果建筑会说话,它们最想说的,也许是“祖国,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