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小区:舒服
本报记者 刘新吾
进小区刷脸,对着摄像头看一眼,门“唰”地就开了。遇到麻烦事儿,轻点手机APP,物业及时安排维修工人上门……“我们小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智慧小区住着就是舒服。”家住重庆市两江新区某小区的吕花雷说。
2017年,重庆两江新区启动智慧小区建设,吕花雷所在的小区成为试点,“黑科技”给小区住户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
小区处处充满“智慧”。隐藏在草坪里的自动喷头,可根据温度、湿度喷洒,节水环保。一座座亭子里安装了蓝牙音箱、投影仪,住户可以休息聊天。更重要的是,科技为小区织牢了安全网。井盖和消防、强弱电设备都安装了传感器,有故障会自动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维修。地下车库配有探测器,如果一氧化碳超标,会立即启动风机。“盗窃基本不可能,小区四处都是‘慧眼’,小偷哪有藏身之处?” 吕花雷说。
在两江新区,像这样的智慧小区有30个。小区的“人、房、车、设备、环境”等都做到了可视、可查、可控。高科技当好“守门人”,住户更加舒心安心。
背 景
智慧小区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小区内建筑物、设备、人员等进行智能化管理。民政部印发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互联网+”与城乡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天津滨海新区居民曹晨
绿色住宅:环保
本报记者 龚相娟
天蓝云净,绿荫掩映。家住天津滨海新区某小区的曹晨很喜欢在小区周围遛弯。“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一两公里准能碰到公园,真是太方便了。”6年前,来看房的曹晨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的环境。“小区里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就像是走进大花园,让人觉得舒适放松。”
小区里边“绿意”十足。“房子是装修好的,住进来发现,很多细节都体现了环保。”曹晨说,太阳能热水器绿色节能,绿色建材既能隔热又能保温,空调、暖气的温度调至适中即可,省钱又降耗。“绿色住宅可以充分享受绿色生活方式。”曹晨说,小区里分布着下沉式绿地、卵石沟、蓄水池,一块块“海绵”可吸水、蓄水、渗水。“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看海’,地面一点也不坑洼,雨天也不用发愁。”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局长孙晓峰介绍,十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盐碱荒地。2008年,该小区借鉴国际水资源利用先进经验,加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同时通过构建水循环体系,将生活废水和雨水集中处理,转化为再生水。2016年,该小区获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片区,今年4月又被生态环境部列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背 景
绿色住宅是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生态环境友好于一身的住宅小区。从2013年开始,绿色建筑逐步从单体建筑走向城市新区并实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2014年,绿色建筑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之一,到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达到50%。
辽宁盘锦市棚改户尹宗芝
出棚进楼:敞亮
本报记者 胡婧怡
今年年初,辽宁盘锦市民尹宗芝搬进了楼房,有空的时候,她喜欢从阳台向外眺望,只见一排排楼房延伸到远方,“住得敞亮,心里也畅快。”
今年44岁的尹宗芝在棚户区里窝了19年。冬季靠烧小锅炉取暖,很不方便,夏天遇到下雨天,还要垒沙袋挡水。
“2015年,听到动迁的消息,我们可激动了。” 尹宗芝说,“我家住上了75平方米的房子,要靠自己挣钱,得多少年才能买到手啊!” 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累计改造超过13万户,近914万平方米房屋得到改造,新建房屋面积581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棚改居民的居住环境。
“住在楼房里,炉灶一点就打上了火,龙头一拧就出水,再也不用惦记换煤气罐、垒沙袋的事了,心里踏踏实实的。” 尹宗芝满脸幸福地说,“过年时,地热烘得暖暖的,家里精心布置一番,亲戚朋友们来串门都打心眼里为我们高兴。”
背 景
2008年全国启动较大规模棚户区改造,随后在各地各部门推动下,棚改不断加速。到2018年底,棚改安置住房累计开工达4522万套。
甘肃渭源县暖阳村贫困户马福仁
危房改造:安心
本报记者 王锦涛
年过半百的马福仁,近来心情不错。庄稼收成好,添了小牛犊,“大丰收赶上住新房,双喜临门。”
马福仁家住甘肃省渭源县北寨镇暖阳村芦子湾社。老照片上的祖屋是当地农村常见的土坯房,泥墙灰瓦、木门小窗。马福仁说,房子岁数比他的年龄还大,几年前一场大雨,不仅把地基淹透了,还让开裂墙体更斜了。
住在危房里,全家人天天担惊受怕。“当然知道要修房子,但就是拿不出钱。”马福仁回忆。
2018年,经渭源县住建局委托第三方机构鉴定,马福仁家的房子属于危房,今年纳入了危房改造项目库。“3月开工建设, 7月我们就搬迁入住了。”马福仁清楚地记得每一个时间点,“对了,6月还给我发放了危房改造项目补助资金2.2万元。”
“危房改造后终于安心了。”马福仁说,新房子建得牢,地基浇筑了圈梁,钢筋水泥都扎实得很。琉璃瓦、大窗户、防盗门,看着亮堂的房子,一家人心里也舒坦。他说,再也不为住房发愁了,干劲更足了,今后全身心地好好种地、养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背 景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从2008年起开展试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提出,全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的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徽蚌埠市秀水一村农民周兴生
住公租房:方便
本报记者 游 仪
“住公租房就是踏实!”安徽省蚌埠市的渔民周兴生结束了几十年随波飘摇的日子,离开了窄窄的住家船,住进了禹会区秀水一村小区的公租房。
说起曾经以船为家的日子,周兴生回忆:一家6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船上,生活很不方便,最发愁的还是孩子上学放学,一来一回至少一个半小时。
就在周兴生一筹莫展的时候,安徽省推进公租房保障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渔民上岸。截至2019年8月底,全省公租房已累计竣工57.9万套,累计分配56.5万套。
“赶上好时候,上岸!” 周兴生说,公租房使用面积接近50平方米,房租每月只需50多元,市里还补了四五万元的拆船费、安家费。“瓷砖、电灯、橱柜和燃气灶都装好了,就连卫生间的面盆和马桶,也不需要我操心,拎包入住就行。”
“从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周兴生说,小区附近有四五所中小学,去菜市场只需3分钟,医院也离得不远。吃过晚饭,全家都喜欢去公园里散步。“居住条件好了,我们的心情也更舒畅了。”
背 景
2011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租房,面向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并于2014年与廉租房并轨运行。公租房很好发挥了在群众住房问题中的“补位”作用,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据来源: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