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午后,横卧在前海湾上的广深沿江高速车流不息,满载跨境物品的货车从前海综合保税区出发,由这里前往珠三角各城市;距此20公里外,一批海外技术团队抵达深圳国际机场,由外环高速直奔东莞散裂中子源,一项全新的技术合作正等待着他们。
俯瞰深圳,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沿着“十横十三纵”的路网体系加快集聚和流动,一个个重要交通枢纽和产业集群由高速路网串珠成链,支撑城市创新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600多公里的深圳高速路网与城际铁路、低空飞行、水上客运组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海陆空铁立体联动,支撑创新,融合湾区,塑造城市,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新集聚
高速沿线孕育“技术鱼池”
从东莞出发,沿着深圳外环高速一路抵达深圳,这条全长约93公里的高速道路,连接深莞两城,横跨深圳五大行政区域和城市建成区。
在这座创新之城由西向东一路疾驰,高速路网体系支撑创新要素集聚。在外环高速坪山节点,深圳比亚迪全球总部坐落于此。比亚迪展厅内,全球最大的专利墙上证书密布,如今这家企业日均申请11个专利,申请成功的也有9个之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事务总监罗昊向记者介绍他们的“技术鱼池”理论:“我们持续研发黑科技新技术,一旦市场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技术‘鱼池’里的‘大鱼’,进行产业转化。”
重要交通枢纽和产业集群由高速路网串珠成链,助推产业“聚变”。坪山BT大道位于外环高速节点之一,全长3.6公里的道路两侧,密布了117家生物医药公司、11家上市公司,一个以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大细分领域为核心的生物产业集群在该区域形成。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蕾对未来交通充满期待,“深圳医疗产业正向东部规划集聚,等外环高速全面开通,跟市内打通后,非常有利于企业人才引进。”
从坪山驶入南坪快速转水观高速,1小时内就能抵达深圳南山。在南山北部登高远眺,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尽收眼底,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如火如荼,大沙河生态长廊蜿蜒向南,超级总部基地绽放深圳湾畔。从产业到产业链、从产业链到产业集群,南山先后引导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中兴、腾讯等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以迈瑞医疗、中集海工等行业领军企业为主力的高端装备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大疆、优必选、奥比中光等高成长企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集群。
不断加密的高速路网,推动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高效流动与集聚,串起“一条链”和“一面旗帜”。如今的深圳打造“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一面旗帜:全市拥有1.8万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3万亿元,交通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创新脉搏共振。
融合湾区
面向世界打开“湾区窗口”
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门口,车辆排起长队。从天空俯视,这里位于珠江入海口东侧,毗邻深港两大国际机场以及深圳西部港区,发达的交通网络,助力前海成为面向世界的湾区活力窗口。
前海管理局保税区管理处处长助理朱志强介绍,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的保税区内,已建成仓库总面积超过78万平方米,吸引包括利丰、越海、东方嘉盛等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发展。“目前,前海综保区跨境电商、平行进口汽车、国际中转集拼等业务初具规模,在国内率先实现跨境电商‘9710’‘9810’及‘1210’‘9610’的进口、出口双方向全模式同步运作。”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定位,深圳加快打造联通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辐射大湾区的高快速路网不断完善。深中通道、东部过境高速、外环高速、沿江高速二期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广深高速改扩建、伶仃洋通道规划研究稳步推进。
因为看好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红利,去年8月,港企利丰集团在前海建立了高端消费品配送中心。8万平方米的中心内,年进出商品超过2亿件,Carter’s、欧莱雅等国际企业的全球或亚太处理中心都坐落于此。
“消费者如果在亚太地区下单,从这里的6万多种产品中迅速分拣,通过海关电子报关快速报关,借助绿色通道送达香港,从打包到交付,基本上72小时可以完成。”利丰供应链高级执行副总裁胡亚兵说。
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加速物流配送效率。胡亚兵说,利丰供应链有大量供应商聚集在珠江两岸的东莞、惠州等地。“以前,货运客车把货物运送到仓库一天一趟,现在一天可以来回两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利丰集团的选择不是个例,在前海石旁,全新建设的前海嘉里中心拔地而起,这是首个在前海由大型香港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也是前海第一个试点“香港建设模式”的投资项目。前海管理局住建处处长孙义说,去年,前海面向港企港人开放前海建设市场,通过备案方式直接授予港企、港人内地企业资质和执业资格,目前已有13家专业机构103名专业人士备案。
塑造城市
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功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必须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与通道的辐射能级,提高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支撑深圳面向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便捷流通。
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加快构建支撑创新要素集聚的路网体系,一方面构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多元跨江通道体系,包括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等,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资源要素便捷流通;另一方面,加快打通深圳与东向沿海节点联系瓶颈,包括深惠高速、深汕高速扩容,建设深圳外环高速公路,推进深汕第二高速工程等,助力大湾区沿海轴带对外辐射能级提升;同时,加强深莞惠边界道路对接,促进都市圈路网一体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速道路建设也成为重塑城市、破解大城市难题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正在建设的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穿越前海湾,连接南坪快速,面向世界“联海兴湾”,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打造“海底超级立交”,工法难度超越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正在进行的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将在皇岗路下建设一条地下快速通道,通过路下造路将沿线东西两片区域的城市功能、城市生态和城市空间“缝合”起来,创新要素得以高效流通,交通“超级工程”将拓出创新“新路”。
未来,深圳高速路网将与城际铁路、低空飞行、水上客运组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努力实现“湾区1小时,内湾半小时”。上千公路的高快速路网连接深圳港,241条航线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沿着高速线路通向深圳机场,通达全球60城……深圳着力打造畅达国内国际、引领湾区协同的“交通强国”城市范例,构建融合深莞惠、连通大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运行体系,为深圳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支撑带动作用。”深圳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说。
路网简介
深圳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首批试点单位,正加快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运行体系。
目前,深圳加快构建“十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新建成道路里程254公里,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南坪快速三期、坂银通道、深华快速、东部过境莲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梅观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47个项目开工建设。
数说深圳交通建设成就
深圳港成为全球闻名的一张亮丽名片
国际班轮航线241条,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与热那亚等26个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全球2万标准箱以上集装箱船泊全部靠泊过深圳港。
深圳机场定位跃升为国际航空枢纽
年均新开通10条以上国际航线,洲际航线从无增至20条,通达全球60城,连接世界五大洲,24小时通关和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
深圳成为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获批,深汕铁路、广深第二高铁、深肇铁路、深南铁路等纳入国家规划。规划打造1000公里高快速路网体系,外环高速一期通车,深中通道、深汕高速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
港口水运、通用航空强化湾区联系
深圳港开行23条粤港澳大湾区水上客运观光航线,与大湾区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是全国最大的旅客出入境海港口岸。
物流产业支柱地位巩固
深圳先后获批商贸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20年预计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76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同期GDP比重为11.6%。深圳物流供应链上市企业市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30%,稳居全国第一。
沿线案例
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
“湾区客厅”穿行“海底立交”
深圳前海高楼林立,正在建设的全球城市中心比肩纽约、曼哈顿,“世界级湾区客厅”面海而生。
平静海面向下,一个“路域地下五层 水下三层”的超级交通体系正在规划建设,备受瞩目的两条海底通道同时开工:
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穿越前海湾,连接南坪快速,将建设国内首座海下立交,工法难度超越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
在妈湾片区和大铲湾片区,妈湾跨海通道海底开掘,连接起前海与宝安,这是深圳首条跨海交通工程,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底盾构工程。
面向世界“联海兴湾”,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打造“海底超级立交”。
海上“运”来高速公路
火热建设中的深圳前海,也是超大型城市交通网络立体空间的“试验场”。未来地铁线、穗莞深城际、深珠通道、深珠高铁等交错而立,地下空间综合运用,为前海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如此复杂的超级交通体系中,国内首座“海底立交”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这就是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包含沿江高速前海段下沉改造、南坪快速衔接大铲湾、南坪快速衔接沿江高速及收费站北移等施工内容。
这一湾区标志性工程,将创造数项国内外“第一”。中交沿江与南坪项目总经理部工程管理部经理邱燕群告诉记者,这是国际首例采用沉管、盾构综合工法建造的水下立交体系,国际首例在浅水区采用沉管技术建造的高速公路。
双向八车道的钢筋混凝土海底沉管,将取代横卧碧波之上的沿江高速前海段,实现高速公路“潜海”。在这里将诞生国内最大断面的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断面达到42.8米×10.9米。如何将沉管中的“巨无霸”运抵现场?答案是,从海上来!
在距施工点约25海里外的珠海桂山岛,中交集团建起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沉管预制厂,曾预制港珠澳大桥33节超级沉管,正服务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在这座沉管预制厂不远处,将诞生一座新的智慧工厂,孕育这些“巨无霸”沉管:2条生产线将交错作业,每23天,一节重达3.7万吨的大型沉管在此出运,使用国内首创4.5万吨半潜驳运输到前海湾,沉放,对接。
“这个项目是集国内最大断面钢筋混凝土沉管、国内最大直径叠层盾构、填海区多层大跨明挖隧道、长距离水下互通‘多维一体’的隧道集群工程,比如我们最大盾构直径达16.2米,整个项目的建设难度将超过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中交沿江与南坪项目总经理部技术质量部经理李文昌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梳理216个技术方案,引入院士团队、全国劳模团队、国际团队、港珠澳大桥设计师团队等,全力支撑技术攻关。
未来,这一项目将有力提升深圳市内部连通,畅通对外联系通道,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连互通,同时还将释放6.7公顷用地和18.4公顷用海,成为前海湾世界级“湾区城市客厅”的“海中地标”。
卫星“追踪”建设细节
以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妈湾跨海通道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强国”示范工程,探索在水下交通体系打造方面的多项全球首创,成为我国“新基建”和传统基建融合的标志性工程。
在妈湾片区,妈湾跨海通道的建设,将开创深圳市首条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项目的盾构段单洞长超过2000米,两台直径为15.53米泥水平衡式盾构机将分别从前海和大铲湾段始发井相向始发,下穿前海湾。
“我们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北斗定位、BIM5D、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对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感知,实时监控和存储速度、时间、里程、所在桩点位置等状态信息,改变传统施工人工监管、人为放样的施工方式,从而优化桩基施工过程。同时,项目还将充分结合院士工作站、劳模工作室等资源优势,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创优奠定基础。”妈湾跨海通道项目负责人说。
在前海湾,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中,BIM正向设计、全寿命周期的数据贯通技术将得到研究与应用。同时,3D打印技术也走出实验室,项目中一些美学建筑或将被“打印”出来。
“我们正构建‘1 3 5 N’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打造1个基于GIS BIM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平台,集成智慧建设、智慧管理、智慧养护3类应用,以5G、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5大技术作为支撑,实时接入处理多种道路智能终端、互联网地图等全域感知数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创新示范工程。”中交沿江与南坪项目总经理部勘察设计部经理杨军超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戴晓晓 实习生 秦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