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采取“一补短、四抓实、一加强”举措,全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337户400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44户23495人;同步搬迁人口4893户16509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8个,包括县城8个、乡镇10个。实施自然村整体搬迁166个、部分搬迁117个。2020年,临县被国家发改委评选为“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城北搬迁安置区被评选为“美丽搬迁安置区”。
一、补齐制度短板,增强公共服务。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给社区建设完善了10KV高压专线、外围道路、小型广场、小区绿化带、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墙等基础配套设施,极大满足了群众基本生活、日常出行、社区活动、夏季乘凉等需求。同时,充分利用补短板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大型安置区配套教育、医疗设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二是开创教育新局。在湫水柏林苑社区新建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现有学生693人。4个城区安置社区全部新建了幼儿园,配备设施设备,现已招收适龄幼儿500多名。其他社区也都实现了就近上学。三是下沉医疗资源。在每个社区配建了卫生室,配套了设施设备,临县医疗集团统一安排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村医组成的医疗队伍进驻每个社区服务。为满足搬迁群众生活需求,在湫水柏林苑、湫水万安苑、湫水文峰苑等城区三个大型安置区分别建设了水冲式公共厕所,为搬迁群众安心入住提供便利。
二、抓实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一是抓实农业园区促增收。在乡镇集中安置点和城区30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点配套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发展后续增收产业,18个安置点建成11个产业园区,依托锦绣生态农业园区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着力解决搬迁户的产业发展和就业保障问题。二是抓实帮扶车间保就业。通过强化各安置点帮扶车间共享建设,确保搬迁户就近就地稳定就业,目前已建成帮扶车间10个。同时,利用光伏收益,为全县搬迁群众专项开发3000个公益岗位,2021年城区8个安置点发放光伏收益935万元。目前,全县搬迁人口2.56万劳动力中82%实现了就业创业,确保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三是抓实精准培训学技能。因人施策,免费开展吕梁山护工、临县的哥、跨境电商等培训,提升就业技能。2020年,全县各安置点共组织精准培训和产业就业现场对接会议24期次,培训临县工匠、香菇蔬菜种植、枣芽茶加工等产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2021年,组织举办乡村振兴临县专场招聘会,90余家企业参与,共计提供5600余个工作岗位。设立新时代社区讲习堂,集中开展惠民政策宣讲,不断改变搬迁群众思想观念,让搬迁群众稳在心坎、暖在心窝。四是抓实社区治理优服务。在全市率先成立移民党工委、管委会,专班专人对8个城区安置社区集中有效治理,实行规范化管理。每个社区均成立社区党支部,每个安置小区配套就业服务站、商业服务设施,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综合服务。组织开展干部到移民社区“七报到、五帮扶”活动,“一对一”为搬迁群众排忧解难,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加大对搬迁群众兜底保障力度,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行生活困难搬迁老年人临时救助全覆盖,持续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三、加强土地流转,精细管理服务。支持迁出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托管经营服务,并积极鼓励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对旧村资源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游则旅游。目前,已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2.4万亩,完成土地流转1.5万亩,大大增加了搬迁群众的资产性收益。(王富贵 王雪辉 陈镜全)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