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中国古代,诸如孔子、司马迁、王阳明、李白、徐霞客等,很多名人都有“游学”经历,他们的“游”即是“学”,游于天地之间,知行合一。作为课堂、书院的延伸,所遇之人、之物、之事,都是赋予学识与智慧的独特之师。
现如今,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通过高铁或飞机,千里万里转瞬即至,不再是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苦旅。这样的旅途少了许多慢下来的乐趣,也少了许多增长知识与智慧的机遇。因此,从“游学”到“研学”,是一条由古至今的教育传承之线,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应时之变。2016年,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自此,全社会再次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浓厚氛围。
随着暑期的来临,位于贵州黔南的平塘天文小镇热闹非凡,数百名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走进中国天眼科普教育基地。在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内,一群来自黔东南的研学学生通过参观浏览各天文科普知识展区,专心致志了解天文知识,体验和探索天文奥秘。
2017年,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发布“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中,中国天眼作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之首,使得贵州的天文科普研学迅速增温成为热点。在2021年大获成功后,近日,“童书妈妈”重启写作贵州营,其中,中国天眼成为这次研学旅行中的最大卖点。在写作贵州营的具体定制中,与天眼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工人这样的豪华阵容对谈,被视为体会什么是大国重器、超级工程,了解什么是贵州精神、中国骄傲的绝佳途径。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2021年自对外开放以来,迅速成为又一“网红打卡地”。积极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主动作为落实社会教育功能,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旅行尝试。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馆长齐少烽表示,目前,地质博物馆已拥有“恐龙世界”“食品中的科学”“年代玩具博物馆”“物质探奇”“宇宙奥秘”五大系列近110门精品课程,在形式上构成长短结合、内外结合、大小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数量上积累形成可供多元选择的课程库。此外,地质博物馆还联合相关科普基地共同打造全新的研学路线,将天文地理科学知识、革命历史民族文化、多彩贵州大好河山等青少年应了解或感兴趣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打造出多条特色鲜明的研学路线。
“未来,我们将把研学工作作为地质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年度计划中对打造一批特色课程和精品路线进行细化。2022年年度将在完善已有课程的基础上,完成以‘古生物化石知识’‘天文观测知识’‘喀斯特溶洞知识’‘贵州桥梁知识’‘贵州地理知识’为主题的课程和路线设计。”齐少烽说。
2018年,几经研判,世纪明德确定了扎根贵州、服务本地研学市场的策略,由集团助理副总裁王冬梅出任世纪明德贵州公司总经理,并很快建立了本地化团队,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成为贵州主要的研学机构。此前,世纪明德在贵州的市场开拓主要是与本地的中小学校合作,组织学生们去教育和文旅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开展研学活动。
据悉,世纪明德已面向全国的客源地,推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学产品。比如以平塘天眼、十二背后、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多彩贵州·探秘天、地、人”主题研学营;以遵义、贵阳、安顺、平塘为背景的“追寻革命历史·探访多彩贵州”主题研学营;以安顺、六盘水为背景的“追忆三线精神·探索喀斯特地貌”主题研学营;以贵州人文地理为背景的“踏寻奇山秀水·探访多彩贵州”主题研学营;以“东西部协作”为背景的“寻梦多彩贵州·走进侗乡黎平”主题研学营等。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图/受访单位提供
视觉/实习生 李开祯祉
编辑/邱奕 胡岚
二审/赵相康 施昱凌
三审/李缨 王璐瑶